[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22(2012)06—0063-5 一、研究动机、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中国内地自1994年底引进第一部进口分账电影《亡命天涯》,中美双方电影贸易持续推进,截至2007年中国共引进进口分账电影230多部,其中多以好莱坞电影为主。1999年中美双边签署了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协议,根据协议,中国“入世”后每年将有20部美国电影进入中国市场。2012年2月17日,中美双方就解决WT0电影相关问题达成谅解备忘录,内容包括中国政府同意在每年20部海外分账电影的配额之外,增加14部3D或IMAX分账电影配额,美方票房分账从原来的13%升至25%。好莱坞大片大规模地涌入,对中国国产电影市场的冲击显而易见。 有人可能会说通过视频网站、电影下载网站等渠道我们已经可以免费地、无限量地下载、观看好莱坞大片,而且网络已经成为中国观众最主要的观影渠道,好莱坞电影对于国产电影的冲击早就存在,而中国电影市场也在不断地发展,每年都有25%-30%的增幅,国产片也有很多机会,因而这个协议带来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针对这个质疑,我们首先从微观方面即进口配额对于中国电影市场的冲击来看,如果单纯考虑文化的业态,美国大片进口配额的增多或可促进中国电影市场的相对繁荣,提高票房收入,突破现有的市场总额。但是从文化创作生态的角度来看,美国分账大片大规模地涌入,对国产电影来说肯定是个打击。过去每年进口20部美国大片,这个数量未必占据所有的放映档期,但递增到三十四部,意味着每个月都有两三部好莱坞大片在中国院线上映,①与此同时还有些买断放映版权的进口批片同时上映,与国产片争夺观众。而这次增加的影片中大多是以IMAX和3D电影为主的高科技数字电影,这些高科技数字电影,将改变观众的观影模式。同时也提高了电影的制作门槛,客观上挤压国产电影的生产。对于这一竞争态势,业内人士普遍表示,国产中小成本影片的上映档期会被进一步挤压。影评人关雅荻认为,在进口片的夹击下,国产片选择档期要躲开好莱坞大片,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美国电影研究专家蒋勇分析,过去引进的进口大片都是好莱坞六大公司的影片,而此次达成协议后,美国独立电影人的作品也可以进入中国市场,这是前所未有的。这也意味着进口片的类型会更加丰富,同时也会给国产类型片带来压力。② 其次,从宏观方面来看,好莱坞电影进口背后渗透着浓厚的利益博弈关系。中美双方在关于中国增加美国电影进口配额及提高票房分成的谈判中,美国以对中国出口的长毛绒玩具(美国市场大部分长毛绒玩具都是中国出口的)进行惩罚相威胁,从而强迫中方接受当年达成的协议,这便直接显现了中国的被动地位以及国际文化交流中中西方的不平等。这种霸权关系也体现在版权的全球化过程中。罗纳德·V·贝蒂格在《版权文化——知识产权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指出,版权保护的并非是知识和艺术实际创造者的利益和积极性,鼓励更多的文化和知识产品的创造,繁荣文化市场,丰富大众可以接触的信息和文化产品,而是拥有资本的资产阶级对于知识产权的私人占有,使版权成为增值资本有价值的一部分。③版权和资本逻辑的有效结合,加上资本主义扩张的内在逻辑驱使资本无休止地去寻找和开拓新的剥削领域和市场,西方资产阶级自然会积极推进版权的国际化。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国家借助其在国际上的政治、经济优势,通过贸易杠杆、贸易制裁等方式强迫他国政府认可其相关版权规定,不断地扩张版权范围,而这些规定显然是有利于西方资产阶级利益的,保障西方在国际市场上的利润最大化。此外,西方国家还利用一系列国际条约如世界贸易组织制定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来控制国际市场和专有市场,阻止市场准入和自由竞争,导致发展中国家的某些行业可能被排斥在国际市场之外,甚至无法进入它们自身的市场,促进了垄断的盛行,强化了西方的文化殖民。④而且电影不同于一般的商品,也并非纯粹的艺术,而是一种潜藏着意识形态倾向的文本,或者说是用视听语言编码的意识形态语言。⑤好莱坞电影的大举入侵不仅会深刻地影响中国电影的艺术形式和民族风格,也会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产生深远影响。因而中国引进美国电影数量增多,远远不只是影响电影领域,而是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都可能产生影响。 本文以此协议的达成为契机,试图比较深入地了解和探讨美国电影进口配额对于中国电影市场的冲击以及在当今国际文化交流中中西方不平等的存在及其形成的原因,希望能够给学界和业界人士提供一个不同视角,推动各界人士对这个问题的重视。在研究过程中,本人通过搜集文献了解到中美文化交流尤其是电影交流的历史沿革,对之有一个大概了解。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借助东方学、现代世界体系及版权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以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的票房状况以及好莱坞电影公司与中国的版权合作,中国对于好莱坞的本土化实践为例,从版权贸易路径和东方主义学术视角,诠释后殖民时期世界格局中,经济、文化侵略加剧东西方之间交流不平等的程度和继续存在以及东方的被动地位和西方的主导地位在电影交易中的体现。 二、理论探讨与文献综述 萨义德《东方学》中将东方学视为一种西方对于东方的人为建构,“东方”和“西方”这样的地方和地理区域都是人为建构起来的,它不仅是一种学科,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即东方和西方之间在本体论和认识论意义上的二分,还是一种权力话语方式,即将东方学视为西方用以控制、重建和君临东方的一种方式。静默的东方被了解、被认识不是依赖自身的力量,而是依赖西方的操作系统,成为西方研究的对象、“他者”。东方学强化西方的“优势”地位也为这种地位所强化,是形成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体系的核心理论之一。沃勒斯坦在《现代世界体系》中系统探讨了14世纪及至16世纪以后西方资本主义体系如何成为世界经济体系,如何形成“中心”、“半边缘”、“边缘”等不同区域,以及如何形成一个有益于西方支配非西方社会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⑥ 冷战结束后,西方主宰世界和支配东方的方式由战时主要依靠军事征服、政治入侵转变为主要依靠经济侵略和文化霸权。借助传播技术和资本的优势,在全球化进程中,不仅形成了以西方为主导的全球性市场,同时还出现了西方文化——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在全球迅速扩张的趋势。⑦西方尤其是美国这种近乎单向的文化流动特质,已经在过去几十年里引发了对于“文化帝国主义”的讨论。文化传播依赖于媒介,因而很多学者将“文化帝国主义”赖以形成的基础归结为“媒介帝国主义”。在主要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动的全球化进程中,“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化传播也不断深入,但这并没有让我们进入一个平等的‘地球村’时代,相反,国家间信息传播的不平衡加剧了文化传播的不平衡”,⑧从而形成和拉大了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之间的差异。而随着新电子技术的发展,文化和信息传播工具的进步,“新媒体比所有过去的西方技术表现出更大的渗入‘目标’文化的能力”,⑨强势文化的扩张更加空前发展。美国在信息技术领域的优势地位不仅控制着全球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生产,而且通过跨国公司控制着世界上多数国家的新闻制作、传播、尤其是选择。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是以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和以文化及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等“软实力”相结合的竞争,“软实力”的核心内容是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在这个国际环境下,西方理论家又在宣扬“文化全球化”理论,但正如约翰·汤姆林森所说的那样,全球文化多少是倾向于一种霸权式的文化,因而有人将文化帝国主义看做文化全球化的早期理论之一,其最终目标是在“全球化”伪装下推广一种“西方式”尤其“美国式”文化,为“文化帝国主义”披上合法性外衣,使文化呈现出与经济全球化相适应的发展态势,推进西方对于东方的霸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