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电影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前三十年电影主要是“十七年”时期的电影创作,电影成为政府宣传喉舌,创作革命题材经典电影作品,塑造革命英雄形象,完成意识形态宣传。电影生产随着政治运动变化,电影作品成为政治的符号。革命英雄主义成为电影创作的主流,大众电影和艺术电影在前三十年基本上销声匿迹,这种文化逻辑登峰造极的结果是“文革”十年电影的政治图谱化。新时期呈现主流电影、商业电影、艺术电影三足鼎立的格局。主流电影为时代主题鼓与呼。商业电影在80年代起步,90年代迅速发展,新千年不断创造票房纪录。艺术电影中的第五代导演扬名世界影坛,中国电影成为世界电影的重要版图,第六代导演与世界艺术电影潮流合拍,开创了中国青年艺术电影的新局面。电影风格绚丽多姿,经过六十年的演变,三元汇流,形成了成熟的艺术特色、艺术语言和总体审美特征。 电影风格是组织电影技巧的形式系统,通常是单个电影制作者或制作群体对技巧的特殊使用。①电影风格可以分为个人风格和群体风格。新中国“十七年”时期电影既有群体风格,也有个人风格,个人风格融化在群体风格之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迎来了导演张扬个性的时代,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中国导演呈现鲜明的代际风格差异,但从电影作品内涵来看,在时间维度上可以梳理出新中国电影群体风格的历史沿革和审美内涵变迁。新中国成立来电影群体风格已经不能仅由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来概括,历史流变,在60年出现了雄浑阔达史诗风格、直面写实现实风格、凄切哀怨民族风格、诗意唯美抒情风格四种。 一、雄浑阔达史诗风格 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认为“雄浑”是二十四诗品中最重要的一品:“反虚为浑,积健为雄。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非强,来之无穷。”在艺术上指的是具有大气阳刚内在气质的作品,合乎大道,浑然大气,代表了正义事业,场面宏大,人物代表了社会主流力量,艺术语言丰富,营造恢弘气势,获得人民推崇,富有感召力。而“史诗”强调的是在国家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具有一种社会历史的大时空结构,这种艺术风格称为雄浑阔达史诗风格。这种风格具体体现在作品的主题、人物、情节和视听语言上。 首先,雄浑阔达史诗风格电影的文化主体是新中国政权,利用电影的广泛影响力树立革命英雄形象,拍摄磅礴大气的史诗电影。亿万人民翻身获新中国成立后真实的欢欣喜悦成为电影的现实背景,众多的电影成为红色经典,众多英雄得到人民的膜拜,甚至相当多的插曲成为当时的流行歌曲,影响深远。 雄浑阔达风格电影基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红色革命战争电影,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稳定新政权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人民心中铭刻了革命英雄史诗电影的记忆,众多的红色革命电影形成了稳定的群体电影风格,具有自成系统的电影语言系统。著名的有《南征北战》《上甘岭》《青春之歌》《红色娘子军》《大决战》《四渡赤水》《开国大典》等。 第二种是在祖国建设中忘我奉献的创业英雄片,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社会新伦理道德体系,树立了伦理新标杆。内在地充盈了豪迈的新时代开创者的气概,具有社会主义主人翁的主体意识,改造自然和社会,鞭策落后分子,为新社会的政治伦理体系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著名的作品有《老兵新传》《北大荒人》《暴风骤雨》《新英雄儿女传》《创业》等。 第三种是新时期脱离主流政治电影模式的文化电影,从更宽广的角度表现人性,作品充盈阳刚之气,大气豪爽,展现人类的绵延不息的生命力,具有鲜明的风格。著名的作品有《骑士风云》《悲情布鲁克》《东归英雄传》《成吉思汗》等蒙古民族电影系列。塞夫、麦丽丝导演的民族电影达到了相当水准,刻画了蒙古族英雄人物的伟岸形象,恢弘大气,令人震撼。 其次,雄浑阔达史诗风格电影的主角是革命英雄或民族英雄,在宏大的历史困境中发挥重要作用,人物形象明晰,性格鲜明,富有感召力,建立了国家英雄卡里斯马典型形象系列。内在的精神力量对观众有巨大的感召性,使得作品具有强大的精神魅力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创业英雄片突出新中国建设者的高大形象,革命战争结束了旧时代,新中国建设者开创出社会主义社会的新事业,引领时代风气之先。《老兵新传》再现了开发北大荒的真实历史,叙事真实自然,塑造了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的老兵形象。《创业》塑造了石油工人的光辉形象,主角具有胸怀祖国、意志坚强、富有主人翁责任感,整个影片场面宏大,气势雄浑。 再次,此类风格电影情节取材于历史真实事件,编排跌宕起伏,英雄建功立业的事迹和细腻自然的描写结合,能够深刻震撼观众内心世界。《南征北战》编剧、导演收集了大量的战场资料,甚至林彪、陈毅都查看了剧本,并亲自提笔修改了剧本中的对话。《上甘岭》编剧沙蒙奔赴上甘岭战场,被激烈残酷的战场深深震撼,采访了很多经历战斗的英勇战士,收集到很多活生生的战斗故事,记录的材料达到数十万字。电影中的送苹果、抓松鼠、卫生院王兰唱歌等情节都是来源于生活。建基于现实事实的影片具有深远的审美魅力和独特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