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会制造工具的高级动物。从古至今,人的实践活动,许多是通过使用工具才得以进行的。没有一种工具的使用不需要技术,即以表面看上去最没有技术含量的日常生活而言——刷牙要用牙刷,洗脸要用毛巾,切菜要用菜刀,扫地要用扫帚……不仅工具的制造需要技术,工具的使用也需要技术。卫生专家在今天一再强调要正确地刷牙,其实所说的就是正确使用牙刷的技术。 电影的技术含量更加毋庸置疑。电影的技术涵盖了光学、电学、化学、机械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电影最核心的技术集中体现在它所使用的工具——摄影机和放映机上。摄影机和胶片的关系如同放映机和银幕的关系,共同构成了电影的工具与物质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于是才有了银幕上影像画面的生成。这个画面由摄影机的镜头所拍摄,由放映机的镜头所投射,最终才被观众的眼睛所看到。于是,眼睛、镜头、画面构成了一组相互关联、转换生成的关系,电影工艺技术的基础既建立于其上,又反映于其上。 一、工艺技术的仿生本性 因为放映机的镜头把通过胶片的光投射于银幕,银幕上的画面才得以被观众的眼睛所看到,这是电影所以成为电影的基本事实。银幕画面既然是为了让观众的眼睛看的,它也必然是适合于让观众的眼睛看的。这里存在着一个电影美学的基本前提:电影的工艺技术与人的生理结构之间必定存在着同构关系或匹配关系。 人的眼睛是人的生理性身体中极为重要的构成部分,它处于人的头部,横向排列,正对前方。处于头部使眼睛高出地面,于是视线可以投射得更远;横向排列使两只眼睛呈横向展开,于是视野变得更宽;朝向前方使眼睛更能和身体的运动、双手的抓握相配合,对物体距离的判断也更为精确。鱼类、鸟类、爬行类的动物,两只眼睛分左右朝向,而更为敏捷、机能也更为强大的哺乳动物通过进化改变了两只眼睛的朝向——共同面对前方。“当哺乳动物发展了能够抓握物体、够取树枝的前肢时,精确判断距离的、从向两旁看逐渐改变成向前看的眼睛,就变得重要起来。对生活在森林里、在树枝间来回跳跃的动物来说,迅速而准确地判断邻近物体的距离是很重要的。”①而对人来说,距离的准确判断更是直接关系到生存与实践的目的和效果。距离的问题涉及空间的深度,而对深度的感知有赖于眼睛所提供的各种线索。它既依靠许多客观条件,如纵深方向的运动、景深标志、成像大小、清晰度、纹理密度的级差等,也依靠人机体内部的生理条件,这主要指人眼所提供的“双眼线索”和“动眼线索”,其中包括了视轴辐合、晶状体曲度调节和立体知觉等几个方面。②阿恩海姆也曾提到:“既然网膜只能反映平面的形象,为什么我们的眼睛又能使我们得到立体的印象呢?深度感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两个眼睛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因而能看到两个略为不同的形象。当这两者合成一个形象时,就产生了立体的印象。”③通过平面的载体反映出立体的印象,这是人眼的视网膜、摄影机(放映机)的透镜、胶片直至银幕画面所共有的特征——它反映了电影工艺技术所具有的仿生特性,也保证了艺术的传达可以让观众所感知和接受。 哺乳动物的两只眼睛为什么不是竖向的而是横向的椭圆型,又为什么不是竖向排列而是横向排列?毫无疑问,这肯定和生存的适应性有关。因为地平面是横向展开的,物体运动是横向进行的,眼睛的横向椭圆型和横向排列显然既有助于判断距离,也有助于跟踪运动。“大家知道,人眼的视野是这样的:当一只眼观看物体的时候,其视角,也就是限定影象视野范围的角度,在水平面是30°左右,垂直面约22°。在这范围以内的一切,可以不必移动头的位置就能看见。假如用两只眼看,那么视角要增大一些,水平面约40°,垂直面还是一样。”④单只眼睛的视野中,宽度大大超过高度,两只眼睛的视野则更增大了这个比值。眼睛的这一生理特性同样直接决定了银幕画面的特性。1930年9月,苏联著名电影艺术家爱森斯坦在好莱坞就宽银幕电影的问题作了题为《动的正方形》的演讲。他认为,人的心理经常包含着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自从人类成为直立的人以后,意识就在往高处走。最初是仰望天空的神,通过哥特式建筑的屋顶、尖塔和窗户来表达他们对上天的崇敬和向往。到了现代,则凭借工厂的烟囱、摩天大楼和航空灯塔来寄托这种向往。但是人类对水平的怀念并没有消失。辽阔的原野、一望无际的海洋、遥远的地平线,都会引起人们一些怀念。为了解决垂直与水平的矛盾,爱森斯坦提议把正方形作为银幕应有的形状。因为正方形可以把横宽和竖高这两个方向包括进去,获得生动有力而近乎理想的画面。时至今日,“动的正方形”并没有成为电影的现实,银幕画面一直没有改变偏向于水平的矩形这样的宽高比,而且在宽银幕和遮幅式银幕中更表现出扩大这个比率的倾向。这正是因为眼睛的横向椭圆型和横向排列决定了整个视野的最适宜形状。戈尔陀夫斯基认为:“首先我们必须肯定,画幅的宽度应该大于高度。这一点是可以这样来解释的,那便是:电影画幅通常总是一种动作的摄影,一种动作常常合理地在与地面平行的方向中进行的。而且,人的眼睛看事物的时候,总是朝地平方向移动的情形较多,而不惯于朝垂直方向移动。再则,长方形的画幅总比旁的形状的画幅更适宜些,因为长方形画幅中的影象在大多数场合下,要比旁的形状例如椭圆形的画幅容易观看,而且,可以使照片产生更接近真实的印象。”⑤这里的真实,所指的正是人的视觉感受的真实。外界物体的水平排列、水平方向的运动、头部的水平转动、眼球的水平移动:水平方向要比竖直方向给人的眼睛带来更为舒适的感觉。正是基于眼睛的形状、结构与特性,光学专家把人眼的观察范围分为三个区域:最大视野范围、舒适感视觉范围和直接兴趣范围。光学专家认为:“舒适感视觉范围具有1.85∶1的宽高比,而中央直接兴趣区域的宽高比在1.33∶1左右。”⑥电影经历一百余年的历史,银幕画面的规格不仅没有像爱森斯坦提议的那样发展成“动的正方形”,而是一直在偏向于扁平的矩形之中变动,这和它与眼睛相匹配的仿生特性有直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