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背景 中国是世界上受突发事件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突发事件对中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破坏。所谓国民经济动员[1],是指国家为应对突发事件(包括战争),有计划、有组织地将国民经济由平时状态转入非常状态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 应对突发事件需要大量物资,快速、及时地提供物资保障,能极大减少各类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效率。物力动员是国民经济动员的重要内容,而物流活动则是一项贯穿物力动员的准备、实施和复员全过程的重要活动,直接决定着物力动员的效率和效益。我们将满足应急、应战需求的物流称为国民经济动员物流(以下简称为动员物流)。具体来说,动员物流是指动员物资经过筹措、运输、包装、加工和生产、储存、供应等环节,最终送达需求方而被消耗,实现其空间(或与支配权同时)转移的全过程[2]。与普通工商物流相比,动员物流具有弱经济性、物流任务不确定性、物资特殊性、物流活动时效性、物流活动保密性等特点。 战争和突发事件是动员物流产生的原因和应对的对象,同时又对动员物流系统造成冲击和威胁。2008年的冰雪灾害和“5·12”汶川大地震就对我国物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威胁;2009年海迪地震的救援暴露出当地物流系统应变能力的缺失,也充分体现了物流系统应变能力的重要性。为满足应战应急的突发物流需求,动员物流系统的内部要素和结构功能都必须做出相应调整,这表现为国民经济动员物流系统的应变能力。 综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可以看出,学者们主要对动员物流的任务、特性,动员过程中利用民用物流的形式等开展了研究,对第三方物流动员系统、战区物流保障柔性及其评估体系进行了初步探讨[3-6]。总体上看,关于国民经济动员物流模式和国民经济动员物流系统的研究和实践还很不成熟,物流系统应变能力方面的研究尚不多见,而动员物流系统应变能力方面的研究更是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从2010年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民经济动员物流系统研究”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着手对动员物流系统的应变能力进行系统研究。该团队参考系统扰动原理,认为国民经济动员物流系统应变能力是指,动员物流系统在受到扰动的条件下,系统内部要素和结构功能做出相应调整,以应对扰动并最大限度地满足应战应急物流需求的能力。 动员物流系统满足应急应战需求的能力主要体现在流量大、耗时短两个方面,因此研究动员系统应变能力应从物流网络系统的流量和流速着手。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动员物流网络系统的流量和流速往往会受到外来冲击而发生突变。 动员物流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应变能力直接关系到国家应对突发事件、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关系到应对可能发生的战争、保证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的能力。评价动员物流系统应变能力,有助于探讨、发现动员物流系统应变能力的演化规律以对之进行优化控制,有助于构建动员物流系统平战转换机制等创新策略,指导动员物流的实际工作,提升动员物流的水平和效率。现有的评价方法各有优缺点,针对动员物流系统极易发生突变这一特征,本文选取基于模糊隶属函数的突变评价法,对动员物流系统的应变能力进行评价。 2 动员物流系统应变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动员物流系统具有明显的应战应急特性。从结构形式看,国民经济动员物流系统是一个由不同形式的物流结点及其连线构成的网络系统。这个网络系统由物流组织、物流设施和物流信息3个要素构成,组织指挥体系和运行管理机制保障了动员物流网络系统的有效运行。 钟利军、聂彤彤、马丽[7-9]等分别构建了应急物流系统绩效评价、应急物流中心能力评价和应急物流预案评价的指标体系。这些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构建动员物流系统应变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动员物流系统应变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能反映动员物流特点的指标。结合上述分析,我们从3个维度来定义动员物流系统的应变能力,即组织协调能力、物流运作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以这3个维度作为一级指标,选择能充分支撑、表现该维度的细分项作为二级指标。在选择评价指标时,遵循功能性原则、可获取原则、完整性原则、可比性原则、非重叠性原则和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原则。 即使在遵循了上述原则的情况下,二级指标的选取仍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为了充分保证所选的指标合理有效,研究团队邀请了10位专家对所选择的二级指标进行评价,进而对评价结果进行模糊聚类分析,剔除不合理的指标,最终形成如图1所示的动员物流系统应变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图1 动员物流系统应变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3 突变模糊隶属函数评价方法 3.1 突变理论概述 突变理论是法国数学家Thom以奇点理论、稳定性理论等为基础而提出的用于研究不连续变化现象的理论。突变理论的特色是,根据一个系统的势函数对其临界点进行分类,研究各类临界点附近非连续变化状态的特征。每种突变都由一个势函数决定,平衡曲面是满足势函数的一阶导数(或两个一阶偏导数)为0的所有点的集合。某种类型的突变过程的全貌可由其相应的平衡曲面来描述[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