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前中国金融改革的深层次问题 近十多年来,特别是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在推进金融机构改革特别是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推进股市股权分置改革及汇率制度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但是在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时,中国金融体系中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其带来的风险也逐渐表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中国的多数银行有能力抵御“单独出现的冲击”,比如资产质量大幅恶化(包括房地产市场的调整)、收益率曲线的移动及汇率的变化,但当几个风险同时发生时,银行体系可能会受到“严重影响”,导致国内金融体系面对的系统性风险增大。如何加快中国金融体系改革是防范这种风险的关键所在。 在今年3月份“两会”之后,不仅温州综合金融改革试点开始,而且深圳前海、珠海横琴、天津、上海、重庆、鄂尔多斯等地的金融改革试点风起云涌,汇率、利率、人民币国际化、证券、保险等不同改革措施纷纷出台,中国新一轮的金融改革大潮开始启动。但是,中国金融如何改革,改革的重心与难点在哪里,这些都应是认真思虑的重大理论问题。不过,从当前金融改革的态势来看,有以下几个层次的问题需要厘清。 一是从对金融市场的认知角度来看,中央与地方关注点不同,中央政府更加关注中长期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防范系统性风险及区域性风险;而地方政府关注的重点是如何突破现有的传统的金融市场体系,通过金融市场的资本运作拉动当地经济快速增长。 二是从国内金融市场成熟度来看,一方面,国内金融市场是由计划经济转轨而来,中央政府希望通过对金融资源的调控来保证其经济目标的实现或让金融资源更多地流向政府所指向的政策目标;但另一方面,国内金融市场改革滞后可能会成为国内金融市场发展的障碍。 三是从金融改革的利益分配角度来看,这场金融改革是保持既有的利益格局,比如只进行增量式改革,还是打破现有金融利益格局进行重新调整。因为任何制度改革都是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会使一些人或集团获益,而使另外一些人或集团受损。金融市场制度改革谁受益、谁受损?这是金融改革制度设计的关键。就目前情况来看,为何地方性增量改革风起云涌,而现有金融体系完善机制的改革十分困难?其根本问题就是,前一类的金融改革不触及现有金融体系内部利益关系的调整,而对于后者,其改革的困难与阻力,在于调整分配既有利益关系的过程中,很难冲破现有的既得利益关系。 在此背景下,如何加大金融改革力度、增强中国金融体系的体质是当前中国金融改革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认为,其出路就是如何把金融市场的信用扩张真正服务于实体经济,而不是让过度的信用扩张在金融体系内部循环;如何把金融市场信用扩张界定在合理的边界内,否则金融市场的风险与危机将无法消除。这是当前中国金融改革深层次的问题,也是当前中国金融改革的理论基础。 二、让金融回归到常识 第四届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最具新意及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对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关系的清晰思路,提出要坚决抑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以钱炒钱,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防止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金融市场必须为实体经济提供优质服务;金融创新不是为创新而创新,金融创新应该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等,这都是与以往不同的新提法。如何让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或如何让金融回归到常识,应是中国金融业或全球金融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与基本原则。 这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为何强调金融业要回归到服务实体经济?这一思路对中国金融业未来发展有何影响?这与对2008年以来美国金融危机的反思有关。当前全世界所有的经济问题,与上个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有根本性的不同,以往的危机主要是由实体经济所引发,而最近的危机多与金融问题有关,与金融风险有关,与信用过度扩张有关,只是不同的市场、不同的国家及地区,这种信用过度扩张的方式不同。当信用的过度扩张严重超过实体经济对它的需求时,就形成了一个完全在实体经济运行之外独立运行的金融市场或社会资本在实体经济之外循环,于是容易导致各国货币超发、银行信贷滥用、各种金融杠杆无限扩张与放大等等,而这些行为一旦走到极端就是以不同方式爆发的金融危机。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金融业对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因为,金融发展或信用扩张给实体经济带来的繁荣是令人瞩目的。它一方面能够化解实体经济所面临资金不足的缺陷,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与繁荣,另一方面,金融业也是政府通过政策拉平不同企业之间、不同群体之间、不同阶层之间财富与收入分配关系最为便利的手段。当金融扩张过度或过度使用信用,必然会推高资产价格,形成金融泡沫及风险,使整个社会与经济都处于极高的风险之中。因此,如何理顺实体经济与金融市场的关系,如何界定金融市场的边界,是金融业的本质及国内金融市场未来改革的主要方向。 由于金融的本质是服务于实体经济,金融服务就应有明确的方向,即应该知道什么能够做及什么不能够做。金融服务能做的方面,如:通过金融服务来支持国家经济战略的转移,引导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重点支持弱势的产业、企业及不同的群体;通过不同的金融工具与市场鼓励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自主创新相关的产业及行为;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融资支持,并通过合理的信用政策拉平不同的产业之间、企业之间、群体之间、阶层之间财富与收入分配的关系;另外,对农业的金融支持、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对建设保障性住房的金融支持等,这都是今年国内货币政策关注的主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