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逐步展开,国内外理论界对政治体制改革实践、理论层面的分析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党的十五大以后,“政改”理论研究更趋活跃。我们梳理和分析近二十年来国内外“政改”研究的相关文献发现,其研讨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政改”的必要性(为什么要改革)、“政改”的挑战(有哪些阻力)、“政改”的选项(改革什么)、“政改”的路径(怎么改革)、“政改”的前景(有什么风险)等五个方面。围绕这五个方面的内容,国内外理论界形成了一系列理论观点。其中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成绩显著,并且具有不可逆性,在现有政治框架内审慎推进、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有序参与、重视协商与合作的渐进式中国民主模式值得肯定,前景可期。 一、“政改”的必要性 学者们普遍强调现阶段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如周天勇认为,“政治体制改革的紧迫性,来自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先行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滞后的政治体制改革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当前,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结构的不断分化,人民民主意识的充分觉醒,以及党政官员中存在的一定的腐败现象,使得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越来越迫切。如果在政治上不能适时地推进改革,导致政治改革步骤与经济改革、社会发展进程相脱节,或者政治改革措施不能有效地解决旧体制旧机制的弊端,使新的正义的政治力量的形成和壮大滞后,那么我们的经济改革最终必将使社会主义政治垮台,也将使经济改革本身背离初衷”。②金太军认为,政治体制改革应与经济体制改革保持良性互动关系。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毋庸讳言,成就的背后存在着日愈尖锐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与持续进行的经济改革及其辉煌成就相比,政治改革无论是从广度、深度还是力度、速度上都要大为逊色。政治改革严重滞后于经济改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③虽然李君如批评“经改政不改”的判断是对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一个很大的误解”,认为“中国的改革一开始就是在民主政治推动下起步的”,但他也承认“中国的民主政治还刚刚起步,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必然还要继续深化”。④还有学者提出“全球化趋势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外原动力”,认为“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深刻改变着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格局,并对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产生巨大的影响”,如“推动政府行为规范化”、“使民主实践产生示范效应”,从而使我国必须积极推动“政改”,以克服政治体制中的缺陷与不足。⑤ 大多数西方学者在承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社会和文化领域发生巨大变迁的同时,往往从西方民主政治理念和模式出发,强调中国“政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如美国学者傅士卓(JosephFewsmith)认为,中国政权的合法性不可能再依靠持续的经济增长,而是取决于在维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必须满足各种社会需要,取决于正式程序规则和使民众形成正义感,因而推进“政改”具有紧迫性。⑥日本东京大学教授高原明生认为,中国目前特别需要政治体制改革,并且越早进行越好,这样可以避免深层次矛盾的积累,从而避免更大的风险,因为如果经济增长率下降,动荡是不可避免的,而政治体制改革可以发挥平衡作用,对中国的发展是有利的。⑦另一日本学者植田賢司也认为,中国要想维持经济持续发展,必须进行政治改革。⑧ 理论界对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必要性的论述,无论其立论的根据和基点是什么,最终都无一例外地集中到一个共同的认识,即中国“政改”具有不可逆性。实际上,中国共产党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就在持续不断地推动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 二、“政改”的挑战 国内理论界对未来政治体制改革可能面临的阻力和挑战也有充分的论述。如彭磊认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存在着路径依赖性、文化阻碍、后发展特征和理论障碍等阻力。⑨长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模式作为新时期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提,对其起着很强的束缚作用;政治体制改革的“后发展效应”使得我们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必然要遇到中央权威与地方分权的悖论、改革与稳定的悖论、公平与效率的悖论等困惑;在中国现阶段的政治理论研究当中,理论的研究还不充分,这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所面临的理论困境。 黄卫平则认为,认识上的误区也是全面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障碍⑩。他对人们理解政治体制改革容易陷入的认识误区进行分析后指出,“民主政治先导论”是一种激进的政治浪漫主义观点,离开现阶段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程度和发展需要谈民主政治的改革是脱离实际的;“政体改革决定论”将激进的政治体制改革视为解决中国面临的一切重大问题的前提条件因而陷入了误区;“民主模式单一论”是一种简单、表面的民主观,认为西方发达国家民主政体是现代民主政体唯一的、必然的绝对模式,这就忽视了各国民主政体的不同制度特色和发展的不同道路;“政经绝对区分论”把政治经济简单割裂开来,认为中国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忽视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早已渐进式地随着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这一事实;“政治改革缓行论”认为政治体制改革太难,风险太大,应当缓行,这种观点实际是在回避问题和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