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制企业是我国经济的中坚,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据统计,国有企业已超 过30万户,其资产总额已近75000亿元人民币,国有资产总量1980年 前年均增长12.4%,1980年以来年均增长14.5%,1990年以来 年均增长17.9%;国有企业上缴财政的收入占国家总财政收入的66%左右 ,国有企业职工人数占总的城市职工人数73%以上;在工业总产值中,国有工 业企业占34%以上,国有工业企业利润占整个工业利润46%以上,上缴利税 占整个工业上缴利税的59%左右,国有工业企业资产占全部工业资产66%左 国有企业面临的最为突出的问题,从经营结果的表现上看,是效益低下,自 1985年以来,国有企业亏损额一直呈上升趋势,国有工业亏损额占整个工业 亏损额比重始终在70%以上,近几年年均国有工业企业亏损360亿元人民币 以上,大体相当于其利润总额40%以上。在资金利用率上,国有工业企业目前 总资产报酬率仅为4.8%,资本收益率不足6%,资金周转次数每年仅为1. 7次。 国有企业效益低下,是当前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种种利益冲突的症结所在 ,就宏观利益目标与微观利益目标的矛盾而言,其主要利益冲突由企业利益目标 与财税收入目标冲突为主,正逐渐向企业利益目标与金融机构利益目标及货币政 策目标冲突转换。由于财税体制和金融体制的变动,在整个国民收入的分配中, 政府、企业、个人三者所占的比例上,政府收入现在仅为12.8%,其余87 .2%为企业和个人收入,由于企业和个人收入相当大的比例转化为银行存款, 因此整个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对于金融体制和货币政策的依赖度空前提高,企业与 财政的利益冲突逐渐让位于企业与银行的利益冲突,尤其是在企业对银行的依赖 度极高的条件下,这种冲突显得更为关键。据统计,国有企业对银行依赖度极高 ,其资产负债率高达70%左右,加之企业直接融资的资本市场尚不发达,这种 矛盾越发突出。 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国有企业的困难由以往财政支持演变为银行支持,从而 使银行面临严重困难。据统计,到1995年末,全部金融机构贷款额余额已逾 5万亿,其中国有银行贷款余额近4万亿,不良贷款占全部贷款22%以上。1 995年末,国家银行应收未收利息高达2200亿元人民币,银行信贷资金年 周转次数仅为1.15次,其根本原因在于企业效益低下,从而,一方面,使银 行面临深刻危机,另一方面,企业本身的债务负担日益加剧。 一个基本现实是,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由于体制的、市场的、管理的原因, 不仅无力还债付息,且要依靠银行输血维持生存;更严重的问题是,银行究竟能 支持多久? 我认为,对于国有企业的债务问题必须有一历史的、全面的认识,把国有企 业对银行的债务责任完全归诸企业本身,要求企业来偿还,这本身就是不能成立 的悖论,之所以这样说,不仅是由于国有企业历史上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自有资 本,由于利润全部或大部上缴,甚至折旧费也上缴财政,企业自身无力技术改革 、产品开发,据测算,解决国有企业历史遗留的过度负债和财产损失需要注入资 金2万亿元人民币;而且从制度上来说,既然国有企业的所有者是国家,那么, 其债务当然也理应是国家的负债,总不能讲国有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属于国家,而 其债务责任又不属于国家而属于企业自身吧?因此,国有企业债务的责任者,理 所当然应属于政府。其实,通过国有银行的贷款来支持国有企业的作法,本身就 是政府对所属企业履行债务责任的一种方式,在国家银行占垄断地位的条件下, 银行对国有企业的支持不过是以往财政对国有企业支持的转型而已。 问题是,银行能否长期支持下去?国有银行能否对国有企业长期支持,本质 上是政府对企业的债务有多大责任能力?正是由于政府本身责任能力有限,才使 得国有企业的债务问题形成深刻的危机,使得国有企业的改革变得极为迫切,这 是一种危机导向型的改革要求。 政府作为所有者,既然无力对30多万户国有企业,尤其是对其债务负全部 责任,那么,重要的出路便是推动非国有改造,放弃部分对国有企业资产权利的 同时,减轻所负债务责任,使之责任能力与权利相对称。 严格地说一定社会若国有制占统治地位,则该社会配置资源的方式不可能以 市场机制为主。因为国有制作为一种国家现象,所体现的对资产的权利不可能是 纯粹的经济性质,必然包含多方面的超经济性质。国家毕竟不仅仅是经济力量, 因此国有制的企业行为在其制度上必然首先服从国家政治准则和政府行政准则, 而不是市场规则。既然我国已经明确提出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目标体制 ,也就意味着绝大多数资源要通过市场进行配置,国有制企业在规模上的绝对优 势也就与整个体制目标相冲突,非国有改造势在必行。 进行非国有改造,就原则而言,应首先在明确国有经济功能的基础上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