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革现行行政区划体制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建国初期,我国行政区划体制曾有过较大变动,之后几十年中基本上保持稳 定,没有发生过根本性变化。可以说我国现行行政区划体制基本上是与传统的计 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已经难以适应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行 政区划层级过多,二是地方行政建制设置具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如市领导县 (市)体制及整县改市模式都是从计划经济思想出发,试图用行政手段促进城乡 一体化或解决切块设市城市发展空间不足问题。实行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 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要求我们加快建立和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 。国家宏观调控可分为总量调控、结构调控和空间调控三种类型,空间调控是实 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措施。有关专家指出,我国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空间 组织形式模式比较理想的选择是“中央—省(区)”两级宏观调控模式,这种两 级宏观调控模式与我国行政区划体系的层级结构存在着明显的不对称性。由于地 区级建制处于省县之间,其职能难以定位,使得在现实中地区级政府不自觉地把 自己降到与所属市县平级的地位上,为了促进所在城区发展,普遍与下属市县争 项目、争投资,这种现象的形成不能说与地区级政府职能模糊无关。在市场经济 下,地区级建制已经失去其存在的价值,长远地看,撤销地区级建制势在必行。 经济体制对行政区划体制的影响是通过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借助于行政管理体 制实现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中央政府是唯一的经济主体和利益主体,资 源配置主要是通过中央计划以行政命令的形式实现,地方政府缺乏自主权,需要 将地方政府划分为多个层级,通过层层控制,才能实现有效管理,因而行政区划 层级较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央与地方政府及上下级地方政府之间有着合理 的分权,行政区划层级较少,这从世界各国地方政府层级状况也可以看出这一点。 目前,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及其带来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既向我 国行政区划体制改革提出了要求,又为精简区划层级创造了条件。 二、我国行政区划体制改革的出发点与原则 行政区划是为国家行政管理和经济建设服务的,因此我国行政区划体制改革 的出发点应当是有利于提高国家行政管理效率,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 立。由于行政区划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对于国家政权建设、行政 管理体制改革和社会、经济管理有着深远影响,因此改革的过程中应当坚持以下 1、因地因时制宜原则。我国地域辽阔,各省(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 在行政区划体系建设上应当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不能要求各地采用同一种模式。 在地区级建制改革上,特别大的省(区)如四川可以在一段时期内保留地区级建 制,而小的省(区)如宁夏可以直接撤销地区级建制,由省(区)直辖市县。 2、平稳过渡原则。行政区划工作影响面广,稍有不慎就可能影响社会稳定 ,所以一项改革方案的出台不仅要考虑到它的科学性,而且要保证它的可行性。 3、整体性原则。行政区划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涉及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敏感性强,因此制定改革方案要有整体观念,对于可能带来的问题要有通盘考 虑,进行系统思考,制定周详计划。 4、有利于巩固国家政权、提高行政管理体系运行效率、精简机构和编制的 5、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 三、我国行政区划体制改革的目标取向及其基本设想 我国行政区划体制的核心问题在于层级过多(即地区级建制问题),因此减 少层次是我国行政区划体制发展的根本方向。也就是说我国行政区划体制改革的 长远目标是撤销地区级建制,变目前的四级制为省——县——乡三级制,由省直 辖县(市),这是解决我国行政区划体制存在问题的根本出路。 但是单纯地撤销地区级建制目前很难行得通:一是因为省政府直接管理县级 政府难度大。从管理上看,省政府已经习惯于通过地区、地级市管理市县工作, 许多工作只部署到地区然后由地区再往下部署,一旦撤销地级建制,省政府将很 难管辖众多的市县,也就很难保证行政管理体系运行的高效统一性。二是因为地 级机关工作人员安置困难。据有关资料介绍,1992年底,我国地区机关行政 工作人员有32万人,若把地级市也包括在内,地区级建制行政人员总数可达7 0万人左右。如果撤销地区级建制,这些人员如何安置?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影 响市县工作的正常开展,甚至影响社会安定。三是省政府直接管县的条件还不具 备,如健全的市场体系、完善的法律制度和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 所以,由地(市)管县到省(区)管县不可能一步到位,必须建立一种“过 渡机制”,这是我国行政区划体制改革顺利进行的关键。这一过渡机制主要内容 是实行市县分等、在省区之下建立地方政府联合体,相关措施有划小省区、合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