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在当前发展经济加速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条件下 ,于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号召我们干部一定“要讲政治”,“我们搞现代化建 设,中心任务是发展经济,但必须有政治保证”。[①]当然,这完全不同于以 前“四人帮”之流光强调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那种过左的极端政治,而是正确 地使社会主义政治更好地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并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而服 众所周知,政治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被经济基 础所决定并受其制约;然而,一旦上层建筑形成体系以后,即具相对独立性,并 可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或促其稳固、发展;或促其停滞、动摇乃至瓦解。 经济基础是社会经济关系的总和,它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社会集团及 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社会产品的分配和交换的形式及其关系等。也正是基于 这三个主要方面而决定着社会经济的基本制度。 由于经济基础关系到每个阶级或阶层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和利益,决定着阶 级与阶级之间、阶层与阶层之间、社会集团与社会集团之间的种种复杂关系,因 此列宁说“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②]。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完全符合社 会发展的客观事实。 此外,斯大林认为“上层建筑是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观点 ,以及和这些观点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机构”[③]。这就成为过去长期流行 的传统见解,居然把政治同法律、规章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并列在一起,这实际 上是不正确的! 社会实践反复证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并非直接的,而是需要通过具有 政治倾向的意识形态及其相应的组织机构方能起作用(譬如生产关系的总和并不 能直接决定艺术观点,此仅一例而已)。正因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体现 阶级与阶级、阶层与阶层、社会集团与社会集团之间的关系,所以经济基础要通 过政治这个枢纽才能施影响于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反之亦然,上层建筑要通过 政治枢纽而能动地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然,上层建筑服务予经济基础还可能有 其不健全、不完备的空隙。 更具体地说。受经济基础制约的政治;它对于上层建筑的作用,大致表现在 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是依照统治阶级的政治观点建立起来的; 其二,各种社会意识形态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为政治服务的,并要求一定的规 章制度和机构设施与它相适应,然后才能使之广为传播,以宣传、弘扬统治阶级 的政治、意图、思想、观念; 其三,政治直接或间接地制约着上层建筑的一切领域,起着指导性的乃至决 定性的作用。 为了便于阐明和了解,现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复杂关系简化列图如下:
以上所列乃表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单纯关系的简略图表。实际情况却 要错综复杂得多。 实际上,经济基础不可能是单一的,而是复杂多样的,它包括着占主导地位 的经济成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残余经济成分;以及未来更新的经济基础的新因 素、新成分等。由于它们之间在经济领域势必存在着差别、矛盾和竞争,因而这 也就必然地决定着上层建筑领域的众多矛盾乃至对抗和斗争。 为了确保社会主义政治在我国社会上层建筑领域的主导地位和永远胜利,并 借此以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巩固、发展和繁荣,因而我们党尤其强调广大干 部一定要讲政治——既要明确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这一政治方向;又要坚定无产阶级的政治立场和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点; 还要加强严格的政治纪律,以保证中央的指示和政令畅通无阻地得以贯彻和执行 ;并需要具有鲜明的政治鉴别力和高度的政治敏锐性,以抵制香风迷雾和红灯绿 酒的侵独。 值得称道的是,我国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基本上是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相协 调的。尤其是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包括哲学、教育、文学艺术、学术文化、 报刊通讯等等)都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思想而自觉地 为社会主义政治服务。它们一方面努力探索、反映和利用社会发展的客观法则; 另一方面努力启发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觉悟,以促使社会主义经济更 顺利、更繁荣地发展起来,以加速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早日实现。 不过,略嫌不足的是,我国社会上层建筑领域中的众多职能部门和机构设施 似乎存有重叠和交错过多的现象,以致产生关卡多、手续繁、办事效率差的弊端 。这亟需在讲政治、重改革的过程中,加快精机构、求效益的速度,以充分适应 快节奏发展经济、高速度实现“四化”的实际需要。 同时,更值得重视的是,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尽管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基本 上是相适应的,但实际上毕竟还存有某些不健全、不完备和不相适应、不相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