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吴少新博士) 如果说中国改革、开放18年来已基本完成人均产值500—1000美元 的经济起飞准备阶段,且形成经济粗放增长终结的话,那么,代之继起的将是经 济腾飞的集约增长。集约增长的前提是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换,基础是行政配 置资源向市场配置资源转换。两个转换的直接表征就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与现代城市经济二元并存的经济,其产业结构调 整和升级面临的基本任务有三:一是顺利完成农村巨大的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 现农业现代化;二是工业低层次劳动资本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的转换,实现工业 自身现代化;三是就业比重从一、二产业为主向第三产业为主的转换,实现经济 发展与就业水平提高的双重目标。实施这些目标,中国现期遇到的障碍直接来自 两个方面:其一,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所需巨额启动资本形成难题;其二,如果 能形成有限的资本注入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那么,形成一个有效率、有效益的 储蓄、投资转化机制也是一个难题。本文从实证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分析入 手,提出资本形成和资本机制是最大障碍的观点;然后从逻辑上判断资本市场化 是中国过渡期,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最有效机制;最后结合中国过渡期国 民收入流程与体制变革的特点、推论国民储蓄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资本市场 主体的政策主张。 一、资本: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最大障碍 1996年中国两次降息和较大幅度的降低存款准备金,但1—7月全国工 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降幅与亏损额增幅均在40%左右。其直接原因是产品销售 不畅。据统计分析表明,1996年1—6月份,市场上畅销产品仅7%,平销 和滞销产品达93%。由于市场适销产品少,一方面工业品库存积压大量增加, 生产越多压积越多;另一方面居民持币待购,无适销货物供应,储蓄存款大量增 加。由此推论:中国现阶段经济不佳其主要原因不是需求不足,而是产品结构不 合理。而产品结构的不合理在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滞后。 国际经济发展历史表明,当一国国民产值达到500—1000美元时,其 产业结构应有相应的调整和相应的结构高度。因为产业结构调整,它反映了产业 与产业之间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互动关系及其比例变化规则;产业结构升级,反 映了一国产业结构根据经济发展的历史和逻辑顺序在演进中所要达到的阶段和层 次。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基本规则是:第一产业占比优势向第二、三产业占比 优势递进;劳动密集占比优势向资本、技术密集占比优势递进;初级产品占比优 势向中间和最终产品占比优势递进。如果产业结构未能按这一规则演进或演进受 阻,则经济发展同样受阻。以美、日、英、法、中等五个国家国民人均产值50 0—1000美元的产业结构高度为例,不难看出中国现行经济增长受阻的形式 中外产业结构高度比较分析表
(说明:美、日、英、法选1971年,中国为1992年的资料;资料来 源:转引自刘伟《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研究》第50—71页) 很明显,虽然中国进入90年代以来,人均产值已接近20世纪70年代美 、日、英、法的水平,但是产业结构高度则远远低于这些国家。因此阻碍中国经 济腾飞的直接矛盾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理顺中国产业结构,促进其产业结 构的升级,纵然有体制、社会就业保障、政府职能转变、要素价格放开以及经济 运行机制等深层次的问题,但最直接、最现实的还是资本形成和传统的资本配置 机制问题。 首先,将第一产业劳动力分布占比58.5%,绝对量达5亿以上的农村剩 余劳动力,分散到工业和转移到城市,要依赖于资本积累和现代城市工业部门的 扩张来吸纳。但中国到1996年的现状是:工业处于发展期,在很大程度依靠 对农业的掠夺,但不能形成对农业的支持。因为中国的工业企业产权边界不清晰 ,企业纯收入中的储蓄倾向很低。因此,不可能依靠工业本身积累来形成对农村 剩余劳动力的吸纳。 其次,尽管中国的第二产业产值占比较大,但工业自身的升级和扩张同样遇 到更新改造资金以及新生工业群投资不足的矛盾。这一方面表现为经济发展水平 使国民收入可能的储蓄同工业自身升级对资本需求的严重失衡;另一方面由于重 复投资、盲目投资以及资本产出水平低下而加剧工业自身升级同可能供给资金的 矛盾。以1996年1—6月的投资为例,基建投资与技改投资较上年同期增长 16.6%和14.4%,而房地产投资增长却高达32.1%。 再次,18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采取的一条强制储蓄的 资本形成机制,当强制储蓄效应走向尽头之后,其后续的资本形成势必复归减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