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 何祚庥) 中国的基本特点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这是看到有利的一面,而没有 看到不利的一方,所以我们有必要对中国这一基本特点进行再认识。 对“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再认识之一:中国不仅“人均占有资源相对不 足”,而且“人均有效资源相当紧缺”。 这些年来,对于中国的“地大”,有了新认识。中国不仅拥有面积为960 万平方公里的陆地,还有面积约为320万平方公里、约为陆地面积的1/3的 海洋。中国还拥有领海,这本来不算是什么“新认识”,但是,中国对拥有领海 的面积,作了新规定,尤其是,这一新宣告的领海的面积,将对中国社会经济的 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是新认识。 对于中国的“物博”,也有了些新认识,譬如说,中国不再是“贫油”的国 家,而且还是拥有某些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国家。中国拥有的特种矿产资源,如 钨在世界蕴藏量占领先的地位以外,又新增加了许多稀土元素,“稀土不稀”, 这也是新认识。当然,对“物博”也认识到了某些不利方面,如中国的森林面积 ,正在缩小,沙漠的沙化,正在扩展,草原严重退化,耕地日益缩小,海洋中某 些鱼类资源,如黄鱼,等等,正在萎缩,如此等等。 更为重要的是对“人口众多”,有了新认识。中国的人口,早已不是四万万 五千万,而是12亿人。中国虽然采取了“节制人口、计划生育”的政策,但各 种估算表明,中国的人口将稳定在15—17亿,很可能是16亿。所以,中国 将是16亿人口的大国。这是对于我国“人口众多”的一个极重要的新认识。这 极大地决定了中国未来的发展。 16亿人口带来的后果是,中国虽然是“地大物博”,但“人均占有资源相 对不足”。这是对中国基本国情的新认识,现在已写到小学教科书里。但是,写 到小学教科书内,并不等于全国上下已经对这一国情有充分认识,因为大量浪费 自然资源的情况严重存在,大量浪费能源的情况也严重存在。 以我国最丰富的煤炭资源为例,我国煤炭储量居世界第三位,所谓“中国煤 的探明储量”,在1994年已接近10000亿吨。但如果以人均占有量来计 算,却只接近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于煤炭资源中等的国家。考虑到我国人口将 上升到16亿,因而其“人均占有量”还将下降。但问题是在煤的“探明储量” 中,低级的D级储量占到70—80%,可供建井设计的精查储量不过占30% 。如果再减去生产井和建井已经利用的2300亿吨,再看到剩余的本不多的高 级储量中,还有因地质构造条件复杂,近期内尚难利用储量,实际上近期内能够 利用的精查储量不过300多亿吨!据我国一些专家们估计,这一300多亿吨 距计划2000年产煤14亿吨所需精查储量还有较大差距!所以,在中国的煤 炭资源未来“形势”中,不仅不是“高枕无忧”,而是“相当紧缺”。在中国的 许多矿产资源中,有不少矿种如铀矿、铁矿资源等均有类似的情况,亦即贫矿多 ,而富矿少,总量多,而可供开采的、经济上出效益的矿产资源不多。所以,中 国虽然“物博”,只是在数量上“物博”,如果考虑到质量,那就未必“物博” 。如果再考虑到“人口众多”,那就是“人均占有有效资源相当紧缺。” 对于这一“形势”的认识,其结论是:中国只能走高度资源节约型发展道路 。煤炭是我国在30—50年内的主要能源,但是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综合能源 消耗是日本的5倍,美国的2.6倍,甚至还是印度的1.3倍! 对“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再认识之二:“物博”而人员缺乏生存空间, “人多”而英雄无用武之“物”。 中国的资源问题,还不仅在于“人均资源”有所“不足”或相当“紧缺”, 而且还在资源的空间和时间的分布上“严重不均衡”。再以煤炭的资源为例,煤 储量在昆仑山——秦岭——大别山一线以北约为总量的94%,以南却只有6% ;在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一线以西为总量的89%,以东只占11% 。煤的品种分布也“严重不均衡”,76%的无烟煤集中在山西、贵州,80% 的炼焦煤分布在华北,低煤级煤90%以上分布于西北各省。所以,无论从总量 的分布和品种的分布来看,北煤南运,西煤东运的格局将会长期存在。 水资源的分布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中国的地表水及地下水资源量约为2. 8万亿M[3]/年,如按河流径流量排列,在世界各国中,仅次于巴西、前苏 联和加拿大而居第4位(一说为第6位)。但如果按照人均占有水量排列,中国 却居于110位,约为2400M[3]/人·年。这远比加拿大的12万M[ 3]/人·年为少,也比美国的1万立方米/人·年为少。按国际标准,人均占 水量少于1000立方米/人·年的才属缺水国家,因此我国未列入缺水国家之 但是中国的突出特点,是水量在空间和时间分布上“严重不均匀”。占中国 国土面积47%的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资源量只有全国的7%;而占53 %的东南部,其水资源占全国的93%。有些区域,如辽河、海滦河、黄河和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