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17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大台阶。在 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有不同程度提高的同时,一部分人已经富裕起来,一部分人 还处于温饱阶段,有些人收入相对甚至绝对下降,少数停产企业职工家庭陷入贫 困境地。因此,一个非常现实而又紧迫的课题就摆在了我们面前,在一部分人已 经富裕起来的目标实现后,如何使另一部分人尽快富裕起来。 一、我国目前贫富差距状况 1、从城乡差距看,继续扩大。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33.6元 ,城市人均生活费收入为316元。到199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578 元,城市人均生活费收入为3893元。如果以城市20%的高收入户与农村2 0%低收入户相比,1994年的贫富差距达13倍,如果城乡加权,平均差距 为5.6倍。虽然城乡差距是历史形成的,有城市生育率低及消费水平高等因素 ,但目前不合理因素对差距的扩大起了主导作用。 2、从个人差距看,贫富悬殊。目前我国最贫穷的20%家庭占有全部收入 的4.27%,最富有的20%家庭占有全部收入的50.24%。美国《商业 周刊》1994年报导,美国最低层20%的收入占全国总收入的4.4%,最 高层20%家庭的收入占全国总收入的44.6%,对两者的人均收入进行比较 ,贫富差距为10.2倍。如果以银行存款大体表示我国的财富分配状况,我国 有100万人左右的个人存款在100万元,以1995年末全国城乡居民存款 总额3万亿元计,仅占全国千分之一的这部分人却占有全国居民存款的1/3。 据美国官方1995年统计,占美国1%的富人拥有全美40%的财富。由此可 见,我国的贫富差距同被认为贫富差距居西方之首的美国相比也毫不逊色。 3、从区域差距看,有增无减。1985年,东中西部收入差距为1.15 :0.88:1(以西部地区为1),1990年为1.28:0.92:1, 1993年为1.37:0.93:1,1994年为1.41:0.95:1 ,1995年为1.42:0.97:1。国家统计局的调查资料表明,199 5年东部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218元,中部和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分别为 3546元和3669元,和东部地区相比,收入差距分别达到1672元和1 549元,均比1994年有所扩大。 4、从行业差距看,趋势明显。1990年职工收入最高行业(建筑业)与 最低行业(国家机关)之比为1.33:1,到1994年,最高行业(金融业 )与最低行业(地质普查和勘探业)之比达到1.52:1。这个差距还只是从 工资表上表现出来的,事实上的差距更大。一些垄断性行业职工的住房、医疗、 就业都可以解决,形成了一套从生到死的自我保障体系,他们对收入所关心的是 “奖金是多少”。一些企业、党政机关的职工、公务员所关心的是“工资能不能 保”。近些年来,反映职工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呈扩大趋势。1985年为0. 21,1990年为0.25,1994年为0.38。市场经济是追求效率的 经济,因而也是产生差距的经济,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我国的行业差距并不具有 这种情况,而是一种违背市场经济的力量作用而成的。我们经常看到的一个现象 是,因为某人进入高收入行业,他的收入就高,因为某人进入低收入行业,他的 收入就低,而不问其付出如何。 二、对收入差距效应的分析 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由改革以前的平均主义到逐步扩大经历了十几年的时间 ,其差距扩大的速率居国际前列,其数量悬殊的比例并不亚于发达国家,这种收 入和财富分配状况带来的效应是双重的,既具有示范效应的一面,又具有“马太 效应”的一面。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响 应,且造就了一大批先富者,他们已越过温饱线,向小康、富裕、富有型家庭迈 进。在城镇居民中占总户数的55%的家庭进入小康,占总户数6%的家庭进入 富裕型家庭,占总户数1%的家庭进入富有型家庭。在农村,最富有的20%家 庭占有全部收入的48.79%。所以,一部人先富起来的目标已经实现,并且 先富者凭借其资产、经营等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的优势,在今后的发展中具有“ 富者愈富”的趋势。据上海、广东、山东等地调查,居民收入趋势是,收入越高 者其收入增长越快,反之收入增长越慢。这对于只有靠劳动这种唯一生产要素取 得收入的大多数人来说,如果处在不发达地区或“夕阳产业”,其收入只能是相 对或绝对地下降。这种“双重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消极作用会更加突出。 这是由市场经济的本性和按资分配的特性决定的。在这种形势下,用提倡和鼓励 部分地区和个人先富的政策并不会对这部分人产生过大的激励作用。邓小平同志 指出:“共同富裕,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 现在经过17年的发展,一部分人已经富裕起来,如何使另一部分人富裕起来成 为中心课题的时机已经成熟,不失时机地提出和解决这一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