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2年中国电影开始产业化进程至今,已有十年的时间。十年来,中国电影制片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除原有的制片机构外,数百家公司怀着美好的憧憬进入这个市场,有的成就梦想,有的黯然退场。但总体来看,电影产量已从每年不足一百部增长到超过五百部,多类型、多品种、多样化的产品格局已经形成;制片格局已从国有为主导转变为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电影生产企业共同发展,这些都昭示着中国电影市场渐趋成熟。本文将以中国电影制片机构近十年的变化为切入点,试图厘清中国电影制片格局的特点以及电影体制改革的成效。 数据分析 在政策助推下,十年来我国电影创作生产一直保持上升态势。2011年,全国生产故事片558部,较2002年的92部①增加了466部(见图1)。电影产量约为世界电影总产量的十分之一,排名世界第三,仅次于印度、美国。 图1.2002—2011年国产故事片生产情况
(数据来源:根据公开数据整理) 十年来,中国电影制片领域的变化不仅仅是数量上的飞跃,更是制片格局上的成功转型。现以2002、2011两年制作的故事片为分析样本,以第一出品单位②为统计标准,将电影制片方分为国有大型电影企业、国有中小型电影企业、大型民营电影企业、中小型民营电影企业、合拍片以及非专业制片机构等六种类型进行统计(结果见表1)。 从表1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昔日国有电影制片厂压倒性地占据电影制片主体地位的情况已有所改变。④从电影产量来看,国有电影企业在十年中尽管出品影片有所增加,从2002年的71部增加到2011年的113部,但其在制片总体格局中的地位下降明显,已从2002年的77%下降到2011年的21%左右。特别是“中影”、“上影”、“长影”等为代表的大型企业下降幅度还要大一些,已从2002年的46.74%下降到2011年的7.71%。 民营电影企业在十年中崛起非常快⑤。2002年,民营电影企业仅出品5部,占全年产量不到5%,而2011年,其出品量已经达到376部,约占全年总产量的三分之二。 合拍片总量增长,但在全年总产量的份额有所下降。十年间,合拍片从15部增长到34部,增幅不大,由于近年来电影总产量迅速增加,导致合拍片所占份额从2002年的16%下降到2011年的6%。 非传统电影生产机构积极投身到电影创作生产中⑥。出于对宣传、展示自身形象等需要,越来越多的非传统电影生产机构也制作了很多具有特色的影片。2002年,此类机构只出品了1部影片,而2011年,其生产的影片已达35部之多,占据约6%的年产量。 然而如果我们分析2011年已上映的影片及票房情况,又有一些新发现。从表2可以看出,民营大型电影企业出品的影片基本上都能进入院线放映,而且可能取得较好的票房成绩。以2011年为例,民营大型电影企业有七部影片的票房超过亿元。合拍片进入院线的比例也比较高,票房表现也较好。而民营中小型电影企业出品的影片进入院线放映的比例最低,只有13.84%(见表2)。 数据是枯燥的,但我们或许可以从枯燥的数据后面看到中国电影制片格局转型的急促步伐。
国有制片机构:转企改制,逐渐做强 为适应经济体制的转型,早在2002年电影产业化进程开始之前,“中影”、“上影”等国有大型电影制片机构就开始了转企改制的步伐。此后,一批国有中小型电影制片机构也先后转企改制,通过整合资源、创新机制来做强主业,减轻负担,使创收渠道多元化。全国38家国有电影制片机构中,只有八一电影制片厂、天山电影制片厂、中国农业影视制作中心经批准没有转为企业。从2011年制片量来看,不少国有电影制片机构通过转企改制,确实焕发了新的活力,影片产量明显增加(见表3)。对比2002年,各电影机构的排名有一些变化。 从表3可以看出,“长影”、“中影”、“上影”等国有大型电影企业继续在产量方面保持优势地位。其中长影集团的产量超过“中影”,主要得益于该集团近年来专攻农村题材电影创作。2002年,长影仅出品电影5部,十年后增长到18部。2008年7月该集团成立了长影(中国)农村题材电影创作基地,总额为一亿元的长影农村题材电影发展基金也正式启动。在2011年长影出品的18部影片当中,大部分是农村题材影片。
中影集团一直在电影制片领域保持足够的影响力,但其产量从2002年的24部下降到十年后的17部。2002年国产片票房前十的影片中,《和你在一起》、《首席执行官》、《嘎达梅林》等三部都是中影集团作为第一出品方制作的。不过当时影片的票房情况普遍不如意,《和你在一起》的票房为1400万元,《首席执行官》为230万元,《嘎达梅林》只有70万元,⑧三部影片的票房总和不到两千万元。2011年中影集团全年投产影片34部,投放市场发行影片18部,票房合计15.2亿元,其中作为第一出品方的《建党伟业》获得票房4.2亿元。⑨该片延续了《建国大业》的全明星大营销模式,以九千万元左右的投入获得超过四亿元的票房成绩,应该说是功德圆满。但《建党伟业》是2011年关注度最高的国产电影之一,票房基本和《建国大业》持平,如此的票房表现可以说没有达到业界的预期。从表格中我们也看到,除了拍摄制作《建党伟业》、《少年邓恩铭》等表现主流价值的影片之外,“中影”也积极投身于《亲家过年》、《我愿意》、《不再让你孤单》、《硬汉2》、《春娇与志明》等中小成本电影的拍摄。这类影片一方面是现实生活的类型化表达,另一方面具有一定的艺术追求和人文关怀,体现出“中影”在制片方面多样化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