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受美学理论出现以前,西方文艺理论一直是以“作者本位论”及“作品本位论”为主导。而到了20世纪60年代,接受美学的出现,使得人们意识到了受众的重要性,人们的视线从作者和作品转移到了受众。 受众的主观能动作用在中国的古代文艺理论中也曾受到肯定和重视,中国传统书画的创作手法之一“留白”、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汉代董仲舒所说的“诗无达诂”等均是与西方接受美学相契合的肯定受众能动作用的美学命题。 20世纪80年代,西方各种人文学术理论被大量翻译并引进中国,作为受众理论之一的接受美学也随之进入中国学者的视野。受众批评理论诞生于文学领域,也首先应用于文学领域,之后才应用于影视批评实践。从文献检索看,1979年到2011年关于中国电视剧受众批评模式的各种文献共有100余篇。将这些文献详细解读后,可分析出中国电视剧受众批评模式的大致发展脉络,并将中国电视剧受众批评模式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一、萌芽期(1983年至1994年) 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最早关于电视剧介绍和描述的8篇文章,此后一直到1982年基本没有涉及电视剧受众、观众的文献。最早从受众角度分析电视剧的文章是1983年谭毅的《把镜头伸进观众的心灵深处——试谈电视剧的题材和人物》①。这篇文章从题材和人物两个方面来分析一部电视剧怎样才能受到观众的欢迎,认为电视剧的题材和人物应该是人们熟悉的,甚至是人们曾亲身经历过的,或是符合当时人们的思想水平、能引起人们共鸣的人和事。作者以这个观点分析了电视剧《大地深情》以及《好好叔叔》,从观众的喜好新奇、喜好贴近平常生活、容易被真感情打动等心理特点来分析这两部电视剧的人物设计和选材。虽然文章缺乏一定的理论色彩,但毕竟是第一篇站在受众角度分析电视剧文本的文章,在电视剧受众批评史上具有滥觞意义。 1984年赵群的《电视观众为什么喜欢〈霍元甲〉和〈血疑〉》②、禾苗的《〈霍元甲〉抓住了观众哪根神经》③都认为,《霍元甲》与《血疑》这两部电视剧之所以能受到观众的追捧,是因为都拥有吸引人的情节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但两篇文章也是泛泛而谈地论述观众心理与电视剧文本的关系。 1988年王云缦的文章《情节和观众接受心理初议》④认为,有些文章对电视剧的情节批评太过于注重电视剧本身,而缺少从观众的接受心理角度去分析和研究情节。文章认为,从接受的角度来看,如今的接受者对情节的要求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层次,主要体现在对情节鉴别力的提高、对情节创造力的要求、对情节延伸性的探求这三方面。尽管此篇文章并未涉及受众理论,却是第一篇明确指出要从受众心理的角度来分析和研究电视剧情节问题的文章。这既是一篇电视剧批评文章,同时又包含着对批评文献的再批评,是较早的一篇批评之批评的文章,这在20世纪80年代是弥足珍贵的。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探讨电视剧与受众审美的关系和受众鉴赏心理的文章。张振华的《古装片与观众的审美关系》⑤,分析了古装片之所以层出不穷且备受观众青睐是由于观众渴望了解和把握历史生活经验的一种心理需求。钟晓阳的《试论电视剧观众的鉴赏心理系统》⑥则对观众的审美鉴赏心理与电视剧的魅力构成进行了较系统的探讨。 总之,萌芽期的文章数量比较少,也缺少理论支撑,多数文章是有感而发式的泛泛谈论,缺乏严谨的逻辑论证。但这一时期的论文毕竟开辟了受众批评的先河,构筑了受众意识的研究基础。 二、探索期(1995年至2004年) 这一时期出现的一些文章开始利用接受美学等受众理论来对电视剧进行分析批评。1995年王军的文章《接受美学与电视剧审美价值取向》⑦是第一篇明确使用接受美学对电视剧进行批评的文章。这篇文章运用“期待视野”这一概念来分析观众对于不同电视剧会有臧否好恶的审美倾向,认为电视剧《情满珠江》描写了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经历的现实与认真思考的课题,因此受到观众的欢迎与喜爱。文章还以电视剧《辘轳·女人和井》为例,指出该电视剧将视角对准了处在改革激荡中的普通民众的心灵,观众通过观看剧中主要人物的命运,反思自己的命运,领悟到剧中表达的去摧毁封建残余意识这一启示。由此,这部电视剧的意义被观众所接受和认同,作品与观众达到“视野融合”。文章还谈到:观众的反应,不仅能决定一部作品意义和价值的实现,还会影响到创作者的创作,创作者为了使作品赢得观众的喜爱,会努力使自己的作品与观众的期待视野相契合。文章认为电视剧《努尔哈赤》是一部典型的既适应又超越观众期待视野的作品,它并没有拍成流于世俗的通俗电视剧,也没有拍成一部只让一些拥有较高文化水平的观众欣赏的历史纪录片,而使观众既能陶冶情操,又能认知历史。 盘剑在《角色心理与参与意识——电视剧观众审美心理研究》一文中,用接受美学理论对于为什么家庭题材类电视剧往往比其他题材类的电视剧更受观众青睐这个问题作出分析。在接受美学看来,“文学作品并不是为了让语言学家去解析才创造出来的,文学作品必然诉诸于历史的理解。”⑧而所谓的对文学本文的理解的历史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品本文的效果和意义,取决于作品在当前历史中的读者的阅读经验中具体化的实际过程;再就是各个时代的读者接受和解释一部作品本文的历史过程”⑨。因此,家庭类电视剧大获成功的原因,是观众在以描述日常生活为主的电视剧中可以感受到自己在生活中所要经历的一些事情,由此对此类电视剧产生心理上的熟悉感。如电视剧《渴望》,一些观众在刘慧芳这个艺术形象上可以找到自己熟悉的影子。但这部电视剧又不仅仅停留在家长里短的小打小闹中,而是将人生、人性融入到当时那个社会大背景下,超越了观众的期待视野,因此备受观众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