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制作技艺的高要求、资本投入的风险度、商业运作的复杂性以及传播媒介的覆盖面而言,毫无疑问,动画电影长片(即剧场动画或影院动画)处在了整个动漫产业发展链条的最高端,同时也构成了判断特定地域动漫文化发展是否成熟的重要尺度。进入21世纪后,中国动画电影长片借力于经济转型背景下文化产业政策的战略性调整以及本土电影市场本身的井喷式勃兴,开始摆脱原有计划经济体制所带来的产业发展弊端,走上了一条产量由少到多、技术由粗到细、市场由弱渐强的发展道路。虽然就艺术风格的成熟度、审美内涵的蕴藉性、文化表征的原创性及其在世界动画电影史中所占据的位置而言都远远无法与生长自旧体制中的“中国学派”相比,但题材选择的相对开放性、价值观念的相对多元性、意识形态的相对宽容度却是显而易见的。这种由经济体制变革、社会文化转型所带来的变化首先是可喜的,因为它构成了良性的动画文化发展的前提条件;然而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当讨论中国动画电影长片的关键词由“教育意义”、“审美蕴藉”、“人文内涵”及“民族风格”转变为“娱乐功能”、“数字技术”、“产业效益”和“文化战略”之时,警惕在当今消费主义文化、新兴媒介文化的混流影响下掏空动漫艺术的现实指涉功能和人文价值内涵从而使动漫文化流于一种常见的轻浮,显得十分重要。 “常见的轻浮”(The Frivority of the DéJà-Vu)借自波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中译本(车槿山译)第三章“时尚或代码的仙境”第一节标题,这一短语同时也构成波德里亚对消费主义和新型媒介技术所催生的虚拟仿像覆盖一切事物的深度担忧。波德里亚的仿像概念排除了形象或符号本身所具有的一切现实指称和价值承载功能,从而无根的仿像以时尚的形式飘浮在日常生活世界中,成为一种“常见的轻浮”。①“The Frivority of the DéJà-Vu”最为合适的翻译也许应该是“似曾相识事物的轻浮性”,法语“DéJà-Vu”更恰当的意涵指向了那些并不依赖于现实—反映原则或存在—表象原则即并不以现实为摹本而是仅仅根据差异性和替换性原则自动生成的仿像,这些无根的仿像并非作为现实事物及其倒影而“常见”,但却能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觉。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波德里亚的“常见的轻浮”可以直接关涉对动漫文化既作为一种时尚文化,同时也作为数字技术实验场的理解,但我们并不完全在波德里亚的立场上和语境中使用这一术语,我们将在尽量排除波德里亚过于骇人听闻、过分未来主义的前提下,保留这一术语所具有的现实批判潜质:即对新世纪中国动画电影长片在民族、代际、性别、物种等不同层次上所表现出来的缺乏现实关涉和价值支撑的总体现状进行反思性概括。 一 抵制熊猫与“中国元素”:缺席的民族文化价值观 在虽有代差但却基本平行的中美动画电影长片史上,有两部电影真正刺痛了中国电影人、文化批评者乃至一些中国电影观众的神经,并引起他们试图保卫中国文化免受外来文化“殖民”乃至“侵略”的行动,这些行动不仅仅只是在学术刊物、报纸杂志乃至网络博客上发表反思性或呼吁性的文章,最近一次的保卫战甚至演变为一场商业气味十足、难脱炒作暧昧的阵地攻坚战。一部是迪斯尼1998年推出的《花木兰》(Mulan)系列,一部是梦工厂2008年推出的《功夫熊猫》(Kung Fu Panda)系列,后者的续集刚刚伴随着“熊猫‘艺术家’”赵半狄、北大教授孔庆东、北影动画学院院长孙立军以及一个“好莱坞叛徒”提姆·赖斯(Tim Lies)的联合唱衰声下线。这两部电影所刺痛的神经,是如何自信自如地运用“中国元素”②并以此创造出“富有中国文化底蕴、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动漫产品”③。当国人发现好莱坞如此轻松自如、毫不客气地运用中国文化符号生产自己的文化产品并在全世界赚得盆满钵满之时,“后殖民阴谋”及与“文明冲突论”捆绑在一起的“文化侵略论”就成为最便宜、最冠冕同时也最骇人听闻的理论武器了。 国内关于这两部动画的研究中,最常见的批评套路就是运用后殖民理论,持文化侵略论调细察好莱坞如何以“中国元素”为幌子在主题、叙事、语言、人物、动作等不同技术层次偷偷塞入“西方价值观”:“它(指花木兰)正如ABC(American Born Chinese)被戏称为‘香蕉人’一样,是‘黄皮白心’的。由于影片是用西方的话语、西方的视角,并用西方的价值观来规定和观照其所叙述的中国故事,因此无论它在制作中采用了多少中国的元素,其所折射出来的意识形态还是西方的价值理念。”④在《花木兰》中,“西方价值观”的体现是用“女权主义”、“人人平等”和“自我意识”来偷换本土文化传统中的“忠孝”主题,“因为美国在世界媒介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美国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实际上扮演着主角,这使《花木兰》迪斯尼全球化在实质上成为了美国化,只不过美式的女权主义和个人主义在西方世界、在现代社会具有很强的普适性而已。⑤而在《功夫熊猫》中则强调“好莱坞这个美国文化部、美国中宣部”(孔庆东语)用“个人英雄主义”以及“美国梦”的价值差异性来赚中国人的钱、洗中国人的脑。“《功夫熊猫2》是一部挪用中国元素,以热爱中国文化的名义戏弄中国人的电影,好莱坞所谓‘给中国的情书’、‘保护中国文化’,全部都是谎言,正如一位前好莱坞工作者所说:一切都是以赚钱和洗脑为目的!”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