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3969/j.issn 1007-6522.2012.03.003 中图分类号:J90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6522(2012)03-0031-16 粤语是香港人的本土方言,至今仍是香港地区使用人数最多的口语。早在有声电影诞生之初的20世纪30年代,香港电影中有的影片就使用粤语,显示了香港电影的独特性。其后,香港凭借电影工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南洋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及地区华侨都讲粤语所形成的庞大市场需求,很快便成为粤语电影的制造工厂和粤语电影文化的核心地带。粤语片以作品数量众多、风格迥异著称,1947年至1973年间,香港粤语电影超过了3500部,平均每年的产量超过150部,一度出现粤语片黄金时代。香港制片业中的国语、粤语片此消彼长,使香港电影放映市场形成西片、国语片、粤语片三足鼎立的局面。总之,粤语片在香港电影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被视作香港本土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历来也多为香港地区电影研究所关注。 香港地区粤语片研究从整体上来看有三次阶段性的研究热潮。第一次研究热潮始于抗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由于上海电影人的南下,香港电影理论界的格局发生了结构性变动。南下香港的上海电影人把战前的“新兴电影运动”、“上海经验”、“进步电影”等思潮及电影观念输入到香港电影的理论批判当中,并对香港电影的创作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蔡楚生、费穆、夏衍、吴楚帆、卢敦等人为代表的电影人来到香港后,以内地知识分子的眼光来审视香港电影。他们从当时主流理论的角度,在坚持“文以载道”传统的同时,以时代使命为己任,将电影作为开启民智的教育工具,要求电影为推动社会历史发展服务,注重影片传递的思想内容与意识形态,积极倡导相对左派的艺术观。因此,他们对当时香港制作水准低下的粤语片泛滥状况进行批评,并抵制香港电影界的陋习和不健康的作风。在这一思想驱动下,香港《文汇报》的《影剧周刊》、香港《华商报》副刊、《舞台与银幕》周刊、香港《大公报》的《影·剧》周刊和《电影论坛》月刊先后成为左翼知识分子在香港的主要理论阵地。50年代出现的集体影评如“七人影评”、“粤片集评”以政治意识为基调,倡导以政治、艺术的尺度来衡量粤语片的优劣,在香港影坛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直接促使了“华南电影运动”与“粤语电影清洁运动”相继开展,以及中联电影公司(简称“中联”)、新联电影公司(简称“新联”)等重要粤语电影制作公司的成立,并对四大粤语片公司的运作产生了直接的重要影响。 第二次研究热潮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直接起因是香港国际电影节的设立。第一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开幕便举行粤语电影回顾展,随后出版了《五十年代粤语电影回顾展》(1978)回顾特刊。次年电影节又出版了《战后香港电影回顾》(1979)。其中,林年同先生的两篇文章《五十年代粤语电影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与《战后香港电影发展的几条线索》为粤语电影理论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两篇纲领性的文章先后被收入《中国电影美学》和《林年同论文集》,其观点至今仍被学界频频引用。香港国际电影节回顾专题包括又陆续出版的《六十年代粤语片回顾(1960-1969)》(1982)、《战后国、粤语比较研究——朱石麟、秦剑等作品回顾》(1983)、《粤语文艺片回顾(1950-1969)》(1986)、《粤语戏曲片回顾》(1987),以专题研究的形式展开对五六十年代粤语电影的多项研究。围绕每届香港国际电影节的回顾专题,香港电影学者的研究较为宽泛,方法多样,虽难成体系但不乏真知灼见,并且在资料收集上也有收获。 第三次研究热潮始于21世纪初。香港电影资料馆自20世纪90年代末成立后,香港地区电影研究有了新的格局与重大发展。有系统、有计划、有步骤的研究开始形成,在2000年之后研究成果相继涌现。香港电影资料馆出版了香港影人口述历史丛书,关于粤语电影研究的有《南来香港》(2000)和《楚原》(2006),专题书刊则先后出版了以公司史研究为主的《现代万岁——光艺的都市风华》(2006)、《文艺任务新联求索》(2011)、《我为人人 中联的时代印记》(2011),以作者研究、明星研究为主的《任剑辉读本》(2004)、《故园春梦——朱石麟的电影人生》(2008)等。工业史研究以“光艺”、“新联”、“中联”公司的研究最多,导演研究以楚原、李晨风、李铁、左几等研究最多,文学改编特别是戏曲编剧以唐涤生研究最多。香港粤语片研究会于2011年8月12日正式成立,成为香港地区研究粤语电影的专门组织,他们以影人访谈、文献重刊为先头,配合专题座谈会的形式,辅以电影评论,至今已经举行了三次主题座谈会,分别以粤语片、李铁的改编艺术及“中联”为题。他们的研究,无论是历史梳理,还是理论批评,都更为详尽、细致,也更具有针对性,这都将有助于厘清粤语片的发展面貌,重新评价粤语片在香港电影史乃至中国电影史上的地位。 总体来看,香港地区粤语片研究的特点是以粤语电影历史为主体,以文学评论和政治批评为主要研究方法,以公司、导演、明星为主要对象,与类型电影、作者论的研究理论相结合,以电影节专刊/专题、评论文章、口述史为主要形式,形成了一种既分散又统一,既单向度又多层次,既倚理论又重批评的复杂多面的研究形态。下文将从粤语片研究的几个主要方面来考察粤语片研究的发展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