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政治地位不断攀升,国际影响力日趋扩大,在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不得不承认,一方面,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与中国经济的发展极不相称,中国文化输出相对滞后,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远远落后于以欧洲文化和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强势文化。另一方面,在全球一体化和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中国当代文化自身缺乏足够定力,模仿、照搬之风盛行,中国文化被歪曲、降格、肢解,存在着被西方强势文化日益同化的危险。面对西方强势文化的包围,我们不能妄自菲薄,忽视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和自我更新能力;而应在全球意识的观照下,寻找中国文化自己的坐标,加强文化自信,自觉发展和传播中国文化,使中国文化精神与时代要求接轨。 2010年,中国电影票房突破百亿大关,电影产量和市场容量大幅增长,中国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并跻身全球十大电影市场,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令世界瞩目。在华丽数据的背后,中国电影的国际生存状态如何?中国电影文化国际传播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如何?中国要向世界输出带有哪些文化符号的电影?中华民族在文化上的独特性如何能通过电影最有效地被世界认知?为了回答这些问题,为了探究中国电影文化更有效地进行国际传播,我们设计了本年度的问卷,开始了国内第一次针对外国观众的调研之旅。此次调研共发放问卷1450份,有效回收1308份,回收率90.2%。全部调查结果经SPSS专业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后得到相关数据共计8000余个。此次调研覆盖了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日本、韩国等国家,母语语系涉及英语、法语、德语、日语、韩语、印加语、西班牙语、俄罗斯语、意大利语、爱尔兰语、罗马尼亚语、希腊语、土耳其语,甚至还有索马里语、希伯来语、坦米尔语、洪族语、泰卢固语等语系。调研对象男性占40%,女性占60%,年龄集中在35岁以下,占81.5%。 根据调研数据,我们对外国观众对中国电影的接触情况及偏好、外国观众对中国电影中文化符号和文化价值的认知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及建议。 一、外国观众对中国电影的接触情况 电影艺术本质上属于媒介艺术,是内容与观众之间双元互动的市场运作,其价值和效能由观众结构、数量及其对电影的接触频率决定。因此,观众对电影的互动接触,是电影产业得以发展的重要基石和原动力,没有观众的接触,就没有电影艺术和产业的兴旺。 (一)外国观众对中国电影总体接触情况不佳 图1的数据显示,在所有国外受访者中,总体上看,有三分之一多的外国观众对中国电影一点也不了解,近五分之一的观众对中国电影较为关注,近一半的人对中国电影多少有一点了解。可以说,中国电影在国外的影响力总体局势相当不好。 从学历、收入和年龄几个方面(见图2)来看,外国观众观看中国电影的数量,呈现正向比例的趋势,也就是学历越高、收入越高、年龄越大的外国观众,看中国电影的数量越多。从母语来看,母语为德语、日语和韩语的外国观众,观看中国电影的数量相比其他母语的外国观众多。这和中国电影文化与母语为日语和韩语的观众归属国的文化都属于东方文化体系不无关系。对中国电影最缺乏关注的是母语为印地语和英语的观众,完全没有看过的分别占41.5%和32.3%。
图1 外国观众看过中国电影的数量
图2 不同母语及学历层次的外国观众看过中国电影的数量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外国观众总体上对中国电影的关注度不高。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现象的发生?是中国电影本身的问题,还是各国观众的审美区域化问题所致?为此,我们对外国观众对中国电影的接触情况进行了调研。
图3 外国观众看过本国电影的数量 数据显示,外国观众观看过本国电影的数量在10部及以上的占67.5%,3—9部的都徘徊在3%左右,1—2部的占13.4%,完全没有看过的仅占5.3%。 从母语层面看,母语为德语和日语的外国观众对本国电影尤为热衷,受采访者中看过10部及以上者为100%,其他母语观众也都徘徊在75%左右,可见外国观众对本国电影的热衷度是非常高的。从年龄上看,60岁以上的外国观众选择“10部及以上”的占100%,其他年龄段也分别在65%左右,年龄由低到高呈现正向分布状态。在其他方面,诸如学历、职业等层面均呈现散状均匀分布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