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3969/j.issn 1007-6522.2012.02.002 中图分类号:J9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6522(2012)02-0015-17 本文旨在考察21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发展的危机及其拐点,研究中国电影市场实践与审美创作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寻找中国电影在政治、艺术和商业互动中的平衡,关注当代电影的主流发展与中国电影的现实感及发展之间存在的重要关联。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局面和中国社会的经济化发展大潮,中国当代电影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面貌与格局。在21世纪,当经济与文化逐步走向国家发展与社会生活的中心时,民族电影何为?中国当代电影重要支撑的面向如何发展,存在着怎样的危机、作用与选择?这些问题亟待梳理与厘清。 一、传记电影陷入英模片模式:电影的政治之惑 电影和政治的关系,反映了当代电影构建所采取的上下互动的方式。在这里,人物、事件组成的生活与变化发展的现实世界不断浮现出来,左右了电影创作及其价值选择。影片重新塑造现实,其中的剧情往往远比真实的人生更现实或更罗曼蒂克。但是,无论我们从电影艺术的综合创造中获得多少全新的观影经验与审美享受,仍无法完全摈弃政治文化、时代理性与主流价值观的渗透。在当代文化建构与发展中,电影的创作、生产与传播具有决策、教育、意识形态主导等基础功能,包括传记影片创作在内的主流电影,在很多方面都能体现出这些功能所产生的作用。 影片的创作、生产和传播,具有一种实证的在场性特征,传记片陷入英模片模式,与其依据英模一类真人真事改编,容易引起人们较多的关注有关。但是,传记片具有一定的数量和规模,不仅是政治的需要,也是对当代伦理实践热望的表现。在这之中,时代的理性和情感的变奏与融合是非常明确的。寻找历史,通过对当代中国影片创作及其建构的独特的、被观看的世界的分析,并将中国当代电影视作一种依赖特定社会语境的实践,才能对其特征有较为明晰的把握。 对国家话语叙事,需要有一种实证的思想性的把握。同时,在特定的语境之中,对现实世界的呈现,少不了情感和伦理性的关注。时代要求每个人都注意到自己的义务,认识和感受到自己的义务。对新事物、新人物的理解与发现,成为当代中国流行的时代文化象征。但是题材并不能决定一切,政治化电影作为一种典型的“象征形式”的生产,必然与时代的国家话语、情感性以至于伦理性认识联系在一起。对观众的影响,对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精神、文化等主流价值的传播的影响,甚至于对亿万民众的精神结构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当代电影倚重的重要价值选择。近60年来,电影创作怎样将国家意识形态、艺术风格以及群众性接受完美融合,成为电影业界及理论界共同关注的话题。 我们看到,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多元化的探索和个性纷呈的创作景象之中,传记类影片创作一度表现出比较强劲的活力,像《毛泽东和他的儿子》、《周恩来》、《焦裕禄》、《蒋筑英》、《孔繁森》、《离开雷锋的日子》、《下辈子再做母子》等影片,基于真人真事,从创作主体的自我意识出发,努力开启了主旋律影片创作的新思路。但是,在近年的传记片创作里,美学内涵与历史视野不但没有得到拓展,反而显出收窄的趋向,并且政治化及时代要求的痕迹加深。 在当代电影创作中,传记片首先被视作表现政治主张的工具,被赋予理性以表达主流政治与实践力量。传记影片创作与英模人物表现联系到了一起,艺术向政治表现出一种无原则的妥协。其特点,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第一,尽管影片选题多样,影片创作及意义生产有了新的表现途径,但其基本出发点仍是政治色彩突出,影片人物概念化、“正统”化,被较多地注入具有政治意味的时代影像元素。 《公仆》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成,图解概念明显。谷文昌是党务干部,和普通人一样充满个性,但影片还是将他塑造得相当政治化,只有影片在表现其艰苦战争环境中的形象、文革时期的经历时,才比较有亲和力,也比较切实可信。当电影被捆绑于主观想像或政治需要时,艺术与历史叙述就往往习惯于将个人的有光彩的属人成分尽可能地掩盖起来,这时对观众的注意力、忍耐力、智力和情感的反应要求便会更多。影片《缉毒警》是根据全国公安战线一级英雄吴光林的事迹改编,叙述了县公安局缉毒大队队长吴光林及其战友张斌、刘强、小刚等战斗在缉毒第一线的故事,表现了他们舍身忘我的崇高精神。影片较多运用类型电影和电视剧手法,试图赋予人物以日常化的行动,但创作者把人物关系处理得过于简单,情节设置与表达方式存在不尽合理之处,没有摆脱政治性对电影情节的干涉,使影片整体质量不高。 《山乡书记》有故事与采访人物原型两部分,注重纪实性与影像效果。影片开始时,电影演员徐帆友情客串电视台主持人采访人物原型刘银昌,片尾部分主要是刘银昌的一小段访谈。原片访谈较长,且概念化、公式化的政治话语较多。笔者前后观摩影片两次。在第一次新片观摩座谈时,影片访谈部分中原型人物的政治套话太多,与故事表现部分相比较反倒显得更假。第二次影片观摩时,发现刘银昌的话短了许多,也少了些基层农村干部惯有的花架子与政治腔,显得平实了许多,与影片整体风格一致,较为协调。影片主要故事情节是依据原型事迹改编,因为涉及真人真事,在改编过程中几易其稿。影片讲述了向平川来到天崖乡担任乡党委书记,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分享改革开放成果的故事。整部影片以“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今天”三个时间段叙写不同历史时期,展示新时期以来不断发展的社会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