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3969/j.issn 1007-6522.2012.01.004 中图分类号:J9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6522(2012)01-033-09 吉尔·德勒兹是法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也是目前唯一一个从哲学角度出发全面系统地研究过电影的思想家。在他的《电影Ⅰ:运动-影像》和《电影Ⅱ:时间-影像》中涉及到了电影百年史上所有的重要理论观点,并以大量的影片实例为基础,形成了对电影以及各电影元素、电影技法的独特看法。 本文拟集中阐发他关于电影画面的生成性、双重性、三层次与二型态的思想,并力所能及地揭示这些思想对电影创作的启示。 一、生成的电影画面 电影创作的首要环节便是通过取镜构成电影画面。探明电影画面的实质,对于电影创作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首先需要强调:在德勒兹看来,电影画面永远处于生成之中,永远是尚未完成的画面。对于电影画面的生成性,德勒兹说:“画面类型显然并不预先存在,它们必须创造出来。平面画面,或者与之相反的景象,每次皆需要创造和再创造。”[1]57这里的要点有二:其一是反对电影画面的预先存在,其二是主张电影画面需要创造与再创造。具体地说,永远没有预先已经存在的、已经完成了的画面。对于创作来说,我们永远不能期待发现一个早已完成了的电影画面,然后将之原封不动地运用到电影创作之中,就像从字典中找出一个现成的词汇运用到我们的书写中一样。因此,意大利电影大师、电影理论家帕索里尼说:“世界上并没有一本形象词典。没有可供随时取用的形象。电影导演没有词典,他只有无穷无尽的可能性。他不是从某个柜子里或某个提包里取来他的形象符号,他要从混沌世界中选取他的形象符号。”[2]这里从混沌世界中选取形象符号(画面)的过程,就是电影画面的创造。换言之,电影画面、电影的形象符号必须是电影导演在面对混沌、在无穷无尽的可能性选择、创造的结果。质言之,电影画面必须创造出来,任何画面都需要创造与再创造。 在此,我们需要着重理解的是电影画面需要“再创造”这一点。如果说电影画面需要“再创造”,那么就一定意味着上一次的创造并未将其完成,否则就没有再创造的必要。具体地说,任何一个画面自身总是带着未尽之意,即所谓“余韵”。当我们认为完成了对某个电影画面之含义的揭示之际,其实这个画面仍然带有作为未尽之意的“余韵”。这样,我们就需要进入对它的再创造。所以任何一个电影画面永远需要另一个画面将之实现。更为重要的是,如此的再创造并不是终结,画面永远需要再创造。因为电影画面的“余韵”永远存在,再创造也将永无终止。 如果说电影画面需要永远地重新创造,需要在另一个画面中实现自己,那么这就正好说明它永远身居一种尚未完成的状态中。电影画面的深层实质,就在于这种永恒的尚未完成性:任何一个电影画面都处于正在完成、但尚未完成之中。这就是电影画面的生成性:任何一个电影画面都处于正在生成之中,携带着需要在未来的画面中完成的“余韵”。 在此,我们可以分析一个具体的影片实例。德国电影学家克拉考尔曾谈过美国著名导演格里菲斯的一个特写:“《党同伐异》中梅·马区在法庭场面上紧攥双手的镜头。之所以插入她这双硕大无比、指头在痉挛地扭动的手,看来几乎只是为了更有力地说明她在审讯的关键时刻极度痛苦的心情。”[3]对于这个紧攥双手的特写画面,我们可以从克拉考尔的描述中,理解它发生在法庭上是为了说明角色的痛苦心情。但如果我们仅仅阅读了第一句还未看第二句,或者不是在阅读克拉考尔的著作、且没有观摩过《党同伐异》,而是仅仅看到了这个特写,那么我们就将无法断定这个画面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是我们在阅读电影学理论文章或者电影教学中经常遇到的一个困难:如果我们对某部电影非常熟悉,那么理解其中的一个画面的意思将会很容易,倘若我们根本没有看过这部电影,那么就会遇到理解的困难。从上述例子说,面临困难之际,阅读后面一句话,当然可以使我们理解克拉考尔的文意,获得对这个特写画面的某种理解,但仅此终究不是对该画面的完美理解;对克拉考尔的文章之意,也不是深入、生动的理解,而只能是理论的、抽象的理解。要完全理解这个特写画面,或者深入理解克拉考尔文意,即彻底消解我们遇到的理解困难,最佳的途径便是走进电影院,从头到尾地将包含这个画面的电影《党同伐异》观摩一遍。 如此困难的发生与消解,都说明电影画面具有一种生成性。从困难发生的角度说,我们之所以无法理解自己尚未看过之电影中的一个画面,原因就是这个画面从来不是一个孤立的、已经完成的画面。它自身永远携带着已经发生过的以往信息和正在发生但尚未显现的未来“余韵”。尚未完整地观摩过这部电影,意味着我们既不知晓这个电影画面之前的信息,也不知晓其之后的“余韵”。在这般情况下直接面对它,当然会遇到困难。电影画面总是处在一个正在发生、但尚未最终生成完毕的过程中。从困难被消解的角度说,当我们完整地观摩了包含这个画面的整部影片之后,我们就既理解了该画面以往的信息也把握了未来“余韵”,即从一个生成过程的角度把握住了它。在这种前提下我们自然可以理解该画面。因此,电影画面具有生成性,它携带着过去的信息和未来的“余韵”,并正处于生成中而尚未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