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552(2012)01-0067-08 原本默默无闻被世界影坛忽略的泰国电影在徘徊了几十年之后,其产量和水准在近十年开始突飞猛进,已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亚洲电影品牌之一。从20世纪90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后,泰国电影产业受到重创,平均年产量跌至10部左右。2001年开始,泰国电影产业迅速发展,本地影片年产量逐年递增,2002年达到22部,2003年突破了40部,此后基本稳定维持在每年50部左右。近几年,泰片的发展逐渐由产量上的增长转而到质量上的提高,在一批新生代电影人的努力下,泰国电影利用先进的电影技术手段进行本土化叙事,独有的民族文化景观在国际化的商业包装下产生了活力,越来越多的商业类型片打败好莱坞大片赢得票房大卖,并获得国外市场广泛的认可,同时不断有高艺术水准的影片在国际上获得奖项(最新的一项骄人成绩是2010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一个只有六千万人口的东南亚第三世界国家拥有如此规模的电影市场,而且在没有类似“韩国配额制”、“法国文化例外”等的保护政策下,本土电影面对好莱坞大片的竞争能够迅速复苏并发展到近一半的市场占有量,泰国电影产业的突然崛起让人不禁好奇。下文试图从统计数据出发,结合泰国电影发展的历史轨迹,对其产业机制、市场环境以及电影类型的结构特点等进行探究。 在这里有必要对泰国电影的过去进行简要的梳理,从而了解泰国电影产业在发展脉络上的历史沿革。在泰国电影工业的诞生和发展初期,作为权力中心的皇室扮演着创始者、制片者、经营者和电影检查者等多重身份角色。泰国历史上第一部自制影片就始于1910年泰国王子摄制的关于泰王拉玛五世皇家庆典活动的纪录片。在20世纪初期,摄制电影只是泰国皇室和上层社会的一项兴趣爱好,影片内容也仅是一些面向皇室服务的纪录影像。但从1905年日本商人在曼谷设立泰国第一家电影院开始,泰国电影开始逐渐向商业化发展。一些外国商人初步建立起电影发行放映的网络,引导泰国民众将消费外来影片当作新的娱乐方式。面对外资影院的日趋增多和充斥于影院的外来电影,作为统治者的泰国国王拉玛六世呼吁泰国应该有自己的电影业。受此号召,一些皇室贵族开始参与投资建立电影公司和组织,如Siam Niramai电影公司,以及泰王拉玛六世亲自创设的“联合影院公司”和“泰国电影协会”等,这些有着“皇家国营”性质的电影企业凭借得天独厚的优势逐渐垄断了当时的电影市场,形成了最初的泰国电影产业。1932年泰国由完全的君主制演变为君主立宪制。王权统治结束后,皇室在泰国电影业中主导者的角色由政府和日渐兴起的民营企业所接替,先前泰王下属的影业公司和电影组织宣告解散或转为政府机构。 随着垄断的打破,20世纪30年代,大量涌现的民营电影企业逐渐上升为泰国电影业的主导力量。1927年,几位离职的政府官员组建了“泰国电影制片公司”,这是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私人电影公司。同年,另一家民营电影企业克伦赛(Krungthep)电影公司摄制的泰国第一部国产剧情片《重复运气》(Chok Sorng Chan)上映。二战的爆发终止了刚起步的泰国电影工业进程,许多电影公司倒闭,同时由于财力和原料的匮乏,使得16mm彩色影片成为主流。战后,因为低廉的16mm制作费,吸引了许多普通商人得以进入电影业投资,本土电影企业经营者的身份逐渐从以前皇室成员、政府官员组成的权势阶层向普通社会商人阶层转变,类型大都是成本低廉的动作片和受到印度片影响的爱情浪漫歌舞片。 20世纪70年代,随着泰国社会工业化的步伐,民营电影企业开始出现电影产业垂直一体化趋势。这一时期被誉为泰国电影业的黄金时期,以35mm胶片拍摄的国产影片逐渐复出,看电影已成为泰国人最主要的娱乐方式。1973年,曼谷约有150座电影院,外省区约有700座电影院,还有无数的流动露天电影院遍布全国。电影放映业的繁荣让从事电影放映发行的公司赢得了大量利润,而面对好莱坞影片票房的挤压,本土电影制作公司要依附于发行放映商才能生存。一方面在诸如明星选用、题材类型等制作环节和决策上,制作方除非迎合大院线公司的要求,否则很难有能力独立销售放映自己的影片,另一方面这些大院线公司为支撑他们的影院放映,开始大量投资本土电影的制作,成为制片公司融资的主要渠道。通过不断的资本兼并以及在制片、发行、放映上的垂直整合,70年代末,泰国最终形成了四个大型电影企业:Pyramid Entertainment,Saha Mongkol Film,Five Star Production,和Go Brothers.这四家企业都是先由发行、放映泰片和外国电影起家,然后通过投资兼并逐渐延伸到电影制片业。80年代以后,这4大电影企业基本上主导了整个泰国电影市场[1]。 进入80年代后,泰国社会正迅速向现代化转型,但是泰国电影仍然沿袭旧有模式,沉浸在低成本的动作片和爱情剧浪潮中,尽管年产量数目惊人,但技术及影片品质上却不见提升,“一些有志改革现状的电影创作者,也有创作上的新想法,却敌不过投资者保守老旧的电影理念”[2]。好莱坞和香港等影片此时无惧于高税阻碍又重返市场,受到了城市里新兴的中产阶级和年轻知识分子的追捧,缺乏创新的泰国电影逐渐失去原来的票房和观众。这一时期,曼谷市内的首轮影院开始只放映好莱坞和香港出品的电影,本土电影的生产只针对大城市外的乡村地区,题材仅局限于爱情、喜剧、侦探和探险等有限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