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29(2011)06-0013-08 1933-1935年,中国电影界出现了一场引人注目的电影之争,这次论争主要是在左翼电影批评家罗浮(夏衍)、唐纳、尘无、鲁思等人与强调电影的艺术形式和娱乐功能的刘呐鸥、黄嘉谟、穆时英、江兼霞等人之间展开的。它是左翼文艺家与“自由人”、“第三种人”之间的论争在电影领域里的延伸。这场电影论争最初是因为刘呐鸥在其创办的《现代电影》杂志上发表《中国电影描写的深度问题》、《关于作者的态度》等文章之后而引发的。而“软性电影论”的正式提出,是稍后黄嘉谟在《现代电影》上发表的《硬性影片与软性影片》一文。他在文中认为“电影是给眼睛吃的冰淇淋,是给心灵坐的沙发椅”。事实上,尽管刘呐鸥、黄嘉谟、穆时英、江兼霞等人都攻击过左翼电影,但他们攻击的程度与所采用的基准皆有所不同,比如刘呐鸥以艺术价值为基准,而黄嘉谟则以娱乐价值为准绳。而在左翼电影批评人士的回击中,上述这些人的观点被冠以“纯艺术论”、“纯粹电影题材论”、“美的观照态度论”和“冰淇淋论”而统称为“软性电影论”。 一、对软性电影观的重新检视 为了更为准确地把握这场所谓的“软”、“硬”电影之争,笔者将这场论争中软性电影论者的主要观点重新进行了一番检视。 早在1932年7月1日至10月8日,刘呐鸥就在《电影周报》第2、3、6、7、8、9、10、15期上发表了《影片艺术论》一文,其主要观点如下:(一)关于电影的本质。刘呐鸥认为:“影片艺术是以表现一切人间的生活形式和内容而诉诸人们的感情为目的,但其描写手段却单用一只开麦拉和一个收音机。”“影戏是动作的艺术,影戏的内容应该盛入动作表现的形式里。”由此可以看出,刘呐鸥将视觉表现视为电影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特质。(二)从上面的电影本质观出发,刘呐鸥认为“织接”是电影艺术的生命。刘呐鸥所说的“织接”不单指具体的剪接工作,还包括整个影片的蒙太奇思维和总体构想。(三)对苏联“电影眼睛”学派和欧洲先锋电影运动从艺术角度加以述评,指出其优点与不足,强调应当正确运用电影特性来创造电影美。(四)文学是电影的一个重要艺术元素。刘呐鸥认为,字幕和文学的叙事方法对于丰富电影的画面内容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他同时也指出电影和文学毕竟是不同的两种艺术,其表现形式和方法有着本质的区别,如果在银幕上一味搬用文学要素,显然是有害的。 从《影片艺术论》一文来看,在苏联蒙太奇学派和欧洲先锋电影的影响下,刘呐鸥对电影的认识主要是从电影所特有的物质手段出发来论述电影的表现手法和形式特征,进而证明电影是一门独特的艺术。这表明刘呐鸥的电影理论从一开始就将电影的艺术性摆在首位,这与西方早期电影理论颇为相似。 在《中国电影描写的深度问题》(载1933年4月6日《现代电影》第1卷第3期)一文中,刘呐鸥开门见山地指出:“在一个艺术作品里,它的‘怎么样地描写着’的问题常常是比它的‘描写着什么’的问题更重要的。”[1](158)他批评国产电影最大的毛病是内容偏重主义,而不把丰富的内容纯用电影的手法描绘出来给人看。刘呐鸥认为影艺是沿着由兴味而艺术、由艺术而技巧的途径而走的,视觉要素的具象化是一部影片形式上的最后决定者。在此文中,刘呐鸥认为暴露片当然可以做,因为它是题材中的又一方面,但他反对那些技巧不完熟、描写不够的暴露片,将其视为畸形儿。在《论取材——我们需要纯粹电影作者》、《关于作者的态度》、《电影节奏简论》、《开麦拉机构——位置角度机能论》(分别载于《现代电影》第4期、第5期、第6期、第7期)等文章中,刘呐鸥进一步强调一切作者艺术家一定要以“美的观照态度”“处理材料,整理事实而完成他的创作”。在《电影的形式美的探求》(载《万象》第1期)中,刘呐鸥更是明白无误地指出:“在一般艺术上形式,即表现方法,却比主题,即内容更重要。”“一部影片的艺术上成功与否,却与意识形态少有关系。” 概括起来讲,刘呐鸥的基本观点就是将技巧的运用与形式的创造视为电影创作的根本,他认为发展国产电影的关键,不在于主题内容的改造和革新,而在于形式技巧的完善和提高。 黄嘉谟在《电影之色素与毒素》(载1933年10月1日《现代电影》第1卷第5期)一文中批评国产电影现状时说:“好好的银幕,无端给这么多主义盘踞着,大家互相占取宣传的方地,把那些单纯的为求肉体娱乐精神慰安的无辜观众,像填鸭一般地,当他们张开口望着银幕时,便出人不意的把‘主义’灌输下去。”他要求抛弃一切含有宣传作用的素料,重新恢复第八艺术的纯真的表现,让每个人用他的技巧自由地去发展。 在《硬性影片与软性影片》(载1933年12月1日《现代电影》第1卷第6期)一文中,黄嘉谟首先就明确指出电影是给眼睛吃的冰淇淋,是给心灵坐的沙发椅,它本来是软片制成的。接下来,他批评中国电影却由软片变成了硬片,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左倾”意识在作怪。黄嘉谟还认为革命口号题材的影片因为其干燥而生硬的说教使得观众进电影院的兴趣大减。黄嘉谟进而提出:“电影是软片,所以应该是软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