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预测研究部 侯永志 翟凡) 一、对“八五”经济发展的简单评价 在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第一步战略目标之后,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第八个 五年计划时期。“八五”时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时期,也 是我国经济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 “八五”时期确定了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系统 地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框架。经济体制正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演进。 在价格形成机制方面,实现了绝大多数商品由市场定价;在税收体制方面,建立 了以增值税为主体的流转税体系和分税分级的财政体制基本框架;在金融体制方 面,确立了中国人民银行作为负责执行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体系,建 立了政策性金融机构,确立了商业银行企业化的改革方向,改革了外汇管理体制 ,实现了汇率并轨;在计划体制方面,国家计划开展转向以市场为基础,指导性 计划逐步取代指令性计划的主导地位;在微观经济机制方面,国有企业改革进入 了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新阶段。 在改革开放的“双轮”驱动下,“八五”期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获得了 年均11.7%的增长(“七五”时期GNP年均增长7.9%)。据国家统计 局初步测算,199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5.77万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是 1980年的4倍左右,提前5年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八 五”期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比“七五”期间翻一番,出口额 占世界出口额的比重由“七五”末的1.65%提高到1995年的3%左右, 居世界第11位。“八五”期间,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在经济增长中得到了明显 改善。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生活费收入实际年增长8.2%,大大高于“七五”年 均递增3.7%的速度;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年增长4.6%,高于“七五”期 间的增长速度。“八五”期间,产业结构得到调整,“瓶颈”制约得到缓解。国 有单位用于能源、交通等基础部门的投资达15735亿元,比“七五”时期增 加11116亿元,增长2.4倍,占全部投资的39%,投资比重提高1.5 个百分点。 “八五”实现了经济发展的总量目标,但是经济发展的结构目标并没有完全 实现,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发展仍然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农业基础地位 脆弱的状况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八五”的效益目标也没有实现,40%以上 的国有企业始终处于亏损和盈利水平下降的状态。“八五”时期,宏观经济体制 改革的动作较大,而微观经济体制的改革进展缓慢,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 设困难很大。“八五”时期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最严重的通货膨胀,1984年 物价上涨了24.2%,1995年虽然下降到14.8%,但是一系列刺激通 货膨胀的因素仍然存在。 二、“九五”时期经济增长速度及结构变动 1.“九五”时期经济增长速度的确定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是赶超世界发达国家的需 要,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需要,是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发展要有一定的速 度。“九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确定,一种方法是根据经济发展的目标来 推算,一种方法是根据需要和可能来测算。 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 ”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建议》规划的“九五”计划时期的经 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为: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部署,2000 年,在我国人口将比1980年增长3亿左右的情况下,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加快现代企 业制度建设,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据这一目标,“九五”期间, 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应为8%左右。 但是现实经济的运行结果有可能与规划的目标不一致。“八五”计划时期的 规划速度为6%,而实际执行的速度远超过这一数值。根据对“九五”时期经济 运行的预测分析,我们认为“九五”时期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有可能超过8%而 至9%以上。 众所周知,就业问题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之一。在 “九五”计划时期,我国存在着数量巨大的剩余劳动力,由于工资刚性的存在, 就业问题的解决主要依靠扩张劳动需求来实现。改革开放以来,从总的趋势来看 ,GNP增长快,就业增长也快。我国城镇失业率低且变动不明显,但是这并不 说明我国经济低速增长时,失业问题不严重。因为,我国城镇潜在的失业和农村 潜在的剩余劳动力没有进入失业统计的范畴。事实上,城镇失业率的微弱提高都 有可能反映着整个社会失业者的大量增加。我国的就业增长对GDP增长的弹性 呈逐年下降之势。这就是说,“九五”计划时期,要保持与前一阶段相同的就业 增长速度,GDP的增长速度要高于前一个阶段。从1980到1994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