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其务 陕西财经学院博士生导师) 内容提要: 金融模式必须与国民收入分配流程相适应。政府主导型储蓄—— 投资积累模式,要求建立“国家垄断信用”的计划金融制度;社会主导 型储蓄——投资积累模式,需要“国家调控信用”的市场金融制度。 中国转轨时期的金融制度改革,要形成有利于在市场机制基础上 促进、引导储蓄转向产业投资的机制;有利于促进产业发展。劳动致富 的机制;有利于分散政府风险,提高效率的机制;有利于调整国有企业 资本结构,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机制;有利于建立金融负债制约金融资 产扩张的制衡机制,以提高金融制度的贡献率。 国企负债过度、银行超负荷运转、赤字财政负担的根本出路,在 于构建与国民收入分配流程结构相适应的社会主导型储蓄转向投资的积 累机制,改革“国家垄断信用”的计划金融制度,建立“国家调控信用 ”的市场金融制度。 *** 一、融资市场化的政策导向 1996年以来金融发展的新动态,反映了融资市场化导向的发展趋势 1.实行加快证券资本市场发展政策,启动以国债为主体的公开市场 2.从4月1日起停办新的保值储蓄业务,扩大国债发行规模。 3.从5月1日起降低银行存款、贷款利率;扩大国际收支人民币经常 项目下的结售汇和用汇范围,年底实行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 4.研究完善法定准备率和备付金率的措施,减少再贷款的运用。 5.上海推出“贷款合同转让”新品种,标志着中国银行资产证券化 6.深沪股市从谷底冲出2,000点和800点,而且将保持增长走势。 7.银行存款从5月份开始出现增长幅度下降。 8.1—4月外贸出口呈负增长走势。 9.基建投资和技改投资,扣除物价上涨因素,等于零增长或负增长 10.市场即期消费需求减弱,工业产销率下降,周转困难,停产、 失业率上升。 上述十大动态能够说明什么呢?这是一个很值得讨论的问题,就逐 个分别看都反映了各自的变化及其导向,这是不难加以解析的,但是, 综合起来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似乎可以作如下判断: ①1—5项综合起来反映了融资市场化证券化的政策导向,对社会资 金分配流程实行供给分流的措施,这将有利于为企业改制和银行商业化 构建市场环境。 ②7—10 项综合起来很可能反映了中国宏观经济已经出现需求不足 ,至少是结构性需求不足的趋势,需要相应采取若干刺激需求的措施, 标志着上一周期的结束,新一周期的开始,在坚持“适当从紧”政策的 基础上,对宏观调控需要作结构性的调整。 ③第6项是宏观经济变量综合作用的反映,经济景气的先导征兆。 融资市场化导向在客观上反映了国民收入结构与储蓄结构和投资结 构矛盾冲突、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现实要求。 二、国民收入分配流程结构的新变化 我国始于1979年的以“放权让利”为主线的经济体制改革,引起了 国民经济收入分配流程结构的根本性变化,这种变化可以概括如下特点 1.国民收入结构从“集财于国”转变为“分财于民”。 结构财政企业居民(占GNP%) 197832.124.9 43.9 199018.719.3 62.0 199511.821.0 67.2 2.财政收入从集中转为分散,形成中央与地方、预算内与预算外平 结构财政总收入预算外相当于 中央(%) 地方(%) 预算内(%) 预算外(%) 197870 3010031.0 199060 4010092.2 199450 50100102.0 3.居民收入大幅增长,可支配收入占GNP比例从43.9 %增加到1990 年的62%,现在达到近80%,居民储蓄占社会总储蓄的比率从15%上升 到现在的70%。 4.社会经济发展的资金供给模式,从财政主导型转向预算内、预算 外和银行信贷“三足鼎立”结构,并且快速向金融主导型转变。 结构预算内预算外银行信贷总金额 (%) (%)(%) (亿元) 1978 68.1 21.1 10.8 1,645.4 1990 35.8 29.3 34.8 9,241.2 5.国家银行的信贷收支结构发生了根本性质的变化。一是负债从对 “国家负债”转向对“居民负债”,财政性存款占总存款比重从1978年 的44.1%下降到1990年的3.2%, 而居民储蓄存款在总存款中的比重从 20.3%上升到58.5%,现在已经接近70%,二是资产结构发生逆向变动 ,负债从国家转向居民,而资产则从流动资产转向固定资产,短期资金 长期化、高成本低效益,信用风险双向扩张。 上述变化特点说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收入、储蓄、投资合一的政 府主体,一元化、集中化、封闭化、实物化的收入分配流程,在经过17 年的改革之后,已经转变为以企业和居民为主体的多元化、分散化、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