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就有日本人说中国没有真正的企业家,此话虽有点言重了, 但实际上中国的企业经营者都是由党政部门任命的“官员”,时至今日 仍无多大改变。这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很不适应,也严重地阻碍 着两个根本转变的推进。企业家“官员化”的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 的地步。不少有识之士大声疾呼:企业家必须职业化!可谓说到了点子 下面我们就企业家“官员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对策谈几点看法: 一、企业家“官员化”的成因 企业经营者政府官员化问题的成因是十分复杂的,有历史的,也有 现实的;有政治、文化的,也有经济的;有宏观的亦有微观的。不弄清 这些因素,并加以剖析之,就难以彻底解决。 (一)企业经营者“官员化”的历史成因 中国企业经营者“官员化”的历史悠久。远的不讲,在晚清洋务运 动时就十分突出。众所周知,中国现代民族工业起步于洋务运动,那时 的企业多是由带有买办性的官员们开办的,企业经营管理者多为政府官 员兼职,或是其代理人。其经营形式多为“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 ,即由政府官员或官派大员,或与官员有关系的商人操纵企业实权。经 营腐败,亏损甚多,纷纷倒闭。到了国民党统治时期,以蒋、宋、孔、 陈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垄断了国家经济命脉,那时的企业不是 延用了晚清的“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老办法,就是与官家有剪 不断的千丝万缕。形成官即商,商即官,官商不分的怪现象。不仅如此 ,由于在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形成的这一畸形怪胎天长日久地存在,在 老百姓的观念中竟已根深蒂固,并为全社会所认同。这一观念上的误区 至今阴魂不散,依然困扰着人们。 (二)企业经营者“官员化”的计划经济管理成因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企业管理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借用了苏 联的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宏观的计划管理模式就注定了企业经营者的 管理也必然是计划的,必然要由党政主管部门直接培养,直接委派任命 。长期以来,在人们眼中经营企业不是一种职业,不是一种权力和风险 并存的行当,而是一种官职。从一定程度上讲,国有企业厂长(经理) 多是主管部门在企业的代理人,是党政部门权力的延伸;厂长(经理) 的人选是由主管部门象委任政府官员一样考核选定的。于是一些与厂长 (经理)岗位风马牛不相及的人员也可上岗任职。这样的厂长(经理) 虽然身居企业,实为“准政府官员”,集政府与企业的身份于一身。他 们首先是主管部门的代理人,其次才是企业利益的代表人。而主管部门 也不愿舍弃企业这块肥肉,不愿放弃长期在握的委派厂长(经理)的权 力。这也是造成企业经营者官员化认识误区和现实的重要成因。 (三)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模式的成因 国有企业多年来一直遵循着“企业办社会”的管理模式,企业一方 面抓生产、经销,另一方面又投入重金办福利,办“小社会”。并将“ 小社会”操办的完善程度,作为考核厂长(经理)政绩的一部分。这么 以来,作为身负企业经营之责的厂长(经理)不仅不为自己“越位”而 内疚,反而心甘情愿地当起了操心麾下百姓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睡等事 的“父母官”。企业员工将厂长(经理)视“父母官”,厂长(经理) 自己也为能当“父母官”而自得。 (四)企业经营者自身的原因 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企业经营者“官员化”的传统观念,在现今 不少厂长(经理)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已成为深化企业改革,造就企业 家队伍和倡导企业家“职业化”的障碍。在不少厂长(经理)中,有的 将到企业任职视作“镀金”;有的将到企业任职看成入仕的“敲门砖” ;有的热心追求地(师)级、县(团)级的行政待遇;有的官本位意识 强烈,害怕改革丢失了头顶上那诱人的官员的光环;有的担心丢掉行政 级别而株连到自己的经济利益(如工资、车子、房子等)……这部分同 志虽生活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但观念上仍留恋计划经济年代,患得患失 。若不及时调整自我心态,跟上历史的步伐,终究会被历史所淘汰。 二、企业家“官员化”意识在企业中的不良影响 显然,企业家(或企业经营者)“官员化”是历史的陈迹,是长期 计划经济的孽生物,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格格不入的,也是倡导企业 家职业化的最大思想障碍之一,必须彻底根除。那么“官员化”的意识 在企业里有哪些不良影响呢? (一)“官员化”阻碍着企业“两个转变” 由于长期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无风险、无压力、平平安安的工作 惰性,使得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和员工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对风平浪静的计 划经济条件下的工作模式的留恋。害怕丢掉舒舒服服的“铁交椅”,担 心丢失了旱涝保收的“铁饭碗”,害怕竞争,担心风险,不敢投身于市 场经济的海洋之中。有的不支持改革,不关心改革,不参与改革;有的 不理解当前企业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制改造、租赁、承包和出售等 深化企业产权体制改革的举措,自觉与不自觉地站到改革的对立面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