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既有特殊重 要的意义,又有很大的难度;与其说是一种机遇,毋宁说是又一次更为 严峻的历史性挑战。面对这一严峻的课题,欠发达地区如果不能交出正 确的答卷,顺利闯过这座“火焰山”,实现历史性跨越;那么,在未来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必将处于更为不利的境地。基于这种认识, 本文仅就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问题略述个人浅见。 一、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特殊性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生产要素的组合和使用方式,也即是指用什么 样的方法实现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 包含了经济增长方法的一系列根本性的转变,其基本内涵包括:(1 ) 在经营方式上,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2)在扩大再生产方式上, 由外延为主向内涵为主转变;(3)在管理阶段上, 由经验管理向科学 管理、现代化管理转变;(4)在速度和效益关系上, 由“速度型”向 “效益—速度型”转变;(5)在生产要素上,由劳动密集型、 资金密 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变。其相关影响因素,既涉及生产力 、生产关系层次,也涉及管理和上层建筑。可以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 的转变,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其艰难程度无异于一次新的“革 命”。或者毋宁说,它就是经济增长方式的一次根本性革命。 从全国范围看,将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确定为今后15年经济工 作的重要指导方针,主要基于以下基本态势:(1)改革开放以来, 我 国国民经济增长较快,特别是“八五”期间,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的势 头,提前5年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经济发 展进入被称为“现代标准工业化”的新阶段。但另一方面,在经济高速 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经济增长绝 大部分还是靠投入,还没有摆脱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轨道。据有关方 面测算:我国经济增长中,依靠资本和劳动投入数量增加的贡献率占72 %,依靠科技进步以促使要素效益提高的贡献率仅占28%,而发达国家 后者的贡献率一般为50—70%,有的发展中国家也超过30%。〔1 〕这 表明我国经济增长总的看仍停留在粗放型阶段。在这种情况下,不从根 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长期维持高速增长是很困难的,并必然形成 进退维谷的两难局面,正如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所指出的那样,“ 因为国民经济的结构不好、总体效率不高,速度低了各方面都会有困难 ,速度高了又会造成通货膨胀”〔2〕这样, 经济的大起大落和通货膨 胀就难以避免,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就不可能实现。(2 )经 济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既与一定的 经济发展阶段相联系,更与长期不变的计划经济体制密切相关。经济增 长方式转变问题,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已形成共识,作出决定,15年后仍 没有解决,又重提这个问题,其根本原因即是改革没有到位。党的十四 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 四届三中全会设计了改革蓝图,而且把改革的战略确定为“整体推进, 重点突破”,并从1994年开始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方案,使经济体制 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样,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既以体制改革的 深化为条件,又是经济体制根本转变的内在要求。(3)经过40 多年的 努力,我国不仅已经建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经济 规模已相当可观,地区布局已经展开,并在完善之中;而且拥有一支宏 大的科技队伍、经营管理队伍和产业工人队伍,这些又为经济增长方式 的转变提供了基础和条件。因此,从全国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既是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又具备了基本的条件。 而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讲,由于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性和不发达性, 以及由此形成的在生产力构成、改革、管理、观念等诸多方面的差异性 ,使其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巨大的艰难性。其艰难程度,无异于一 次新的“革命”,一次严峻的历史性跨越。 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特殊性,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既要在“九五”期间保持更高的增长速度,又要努力实现经 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国经济的普遍高速增长中,欠 发达地区也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由于基础差、起点低,无论是绝 对增长,还是相对增长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与发达地区相比则差距 更大。以安康地区为例,“七五”、“八五”期间全区国民生产总值年 均增长都在7%左右;而全国“七五”期间年均增长7.9%,“八五”达 11.7%。该区与全国的差距从“七五”的0.9个百分点, 拉大到“八五 ”的4.7个百分点。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985年全国为814 元, 安康为 371元,差距为443元;1990年全国为1559元, 安康为768 元, 差距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