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涉及经济结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面的问题 ,涉及指导思想、发展战略、产业政策以至人们的观念问题,但是对其 更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不能不说是体制因素。从对世界各种模式经济的 研究可以看出,一定的经济运行机制决定着相应的经济增长方式;有什 么样的经济运行机制,就必然会有与之相对应的经济增长方式,这是不 以任何人的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它不是那种单凭主观努力就能 够随意加以改变的东西。从实践中看,经济运行机制基本上是由经济体 制决定的,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两个转变”之间并不是一种并列 关系,而是一种因果关系——只有实现了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才有可 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一、从微观层次来分析 从总体上讲,目前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和“大集 体”企业,经营机制基本上还没有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过来,因此 ,投入产出不相称、经济效率低下的现实还比比皆是。 在经营上,相当多的企业不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敏感性和灵活性 比较差,不适销对路的产品成批积压,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 在管理上,尽管各级政府主管部门不断地发号召、提要求和检查督 促,但是由于企业的经营机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企业经营者、管理者 自身强化科学管理的动力、压力和紧迫感比较缺乏;另外,由于一些基 本的体制制度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掣肘因素甚多,企业强化管理的手段 也显得十分不足。这两方面问题造成的结果是,管理粗放成为一种普遍 在技术进步上存在着同管理上相类似的问题。 在投资上,由于产权不清晰、所有者的责、权、利不明确,事实上 ,谁是真正的所有者代表都说不清,企业投资的责任事实上是模糊的、 没有人承担的,只要能够筹到款项,上级同意又批准立项,投资决策一 般比较容易做出。现有体制和经营机制导致了企业普遍的“投资饥渴症 ”,导致了总体投资收益率的低下。 二、从资源配置层次来分析 由于十几年来的市场化进程,资源配置方式已经有了比较大的改变 ,但是直到今天,最稀缺的资源——资金,主要还在以准行政化的方式 配置,银行大量的“安定团结贷款”,往往放到了投入产出之比最低、 经济效益最差、甚至连本金都难以收回的地方,而许多效率高的“体制 外”企业,则要么借不到款,要么付出很高的代价去变通融资。当然, 这里并不是讲不要重视安定团结,而是讲需要搞清楚提高经济效率和保 持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搞清楚究竟采取什么方式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 更加有利。 由于干部选拔、考核制度上的缺陷,相当一批地方党政官员不大懂 经济,严格地讲是不懂市场经济,却又热衷于“大干快上”、早出业绩 、快出业绩、造福一方,应该说,多数同志的愿望是好的,热情也是值 得称颂的,但是在当前政府还处于经济运作的主导地位、权力过大而又 不承担直接经济责任的体制下,由党政官员决策的投资往往是低效的甚 至是无效的。前几年的开发区热、建市场热等等,损失浪费了大量的资 源,就是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例证。 由于经济体制所决定的资源配置方式存在根本性的弊端,形成的经 济结构既不合理又难以调整,这也势必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且不说过 分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以钢为纲,也不说“大跃进”和“三线建设” 造成的结构失衡方面的浪费,单是各地区的产业结构趋同化和规模不经 济,造成的低效率和资源浪费就相当惊人。我国地大物博,地区之间差 异很大,在产业发展、经济结构上,本应合理分工,扬长避短,充分发 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以便获得尽可能大的整体效益,但是由于缺乏合 格的市场主体,缺乏合理的价格和必要的竞争规则,缺乏明确而又强有 力的产业政策的引导,形成了重复建设、各地产业同构化的局面。一些 同志总是试图用强化行政计划的手段解决这一问题,其实无异于饮鸩止 渴——这种局面的始作俑者不是别人,正是传统的计划体制。由于重复 建设、遍地开花,我国大中型企业的规模普遍明显偏小,同规模经济的 要求相去甚远。据1994年的统计排序,我国最大的500 户企业全年的销 售额之和,比世界企业500 强中位居第五的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一家的销 售额,还要少20多亿美元,可见差距之大。有的同志也想主要依靠计划 手段、行政手段解决这一问题,实践证明,结果常常也是事与愿违。 由于体制不顺以及封建传统的影响,各种形式的地区割据人为地分 割了一部分本该统一的市场,给经济运行造成很大障碍,这不能不说也 是一种损失和浪费。 三、从宏观层次来分析 在财政手段和货币手段的运用上,由体制所决定的两点在实践中是 很明显的。第一,由于处在从传统集中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 轨的过程之中,宏观调控目标的确定和方式的选择等方面,还不可避免 地带有许多传统体制的烙印;第二,市场主体的不合格和市场规则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