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建设,从来就不是在一成不变的条件下进行的,而总是同一定 历史时期、一定社会形态,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定 社会经济矛盾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加强党的建设,不能只着眼于党 内的状况,必须正确认识、分析、把握变化着的社会、经济、政治、文 化环境及其对党的建设和党的工作的影响。不能适应新情况、新问题、 新变化的党,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同样,在新情况、新问题、新变化 面前,不能保持自己的特殊性质、品格与既定奋斗目标的党,也将失去 存在与发展的理由。 当前的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巨变。“九五” 开局,世纪之交,未来15年发展宏伟蓝图的展开,必将引起整个中国社 会进一步、全方位、更深层次的生动而伟大的变革。领导和推动着这场 社会巨变的中国共产党,其自身建设与党的工作,已经并将进一步进入 一个崭新的环境,面临过去历史阶段没有也不可能遇到的新情况、新问 题。对此,必须有全面的分析把握、有足够思想准备与充分的组织准备 。这样,才能正确地推进党的建设,搞好党的工作,掌握领导社会变革 的主动权,主导权。 正视新变化 研究新变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开 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也开创了党的建设的新时期。这一 时期威武雄壮的活剧已经拉开序幕。今后15年,将出现一个更激动人心 的高潮。在这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加强执政党的建设,首先要不断明 确:新时期新在哪里?从本质上看,有两个方面:一是新在党和国家的 工作重点真正转到了经济建设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战争年 代不可能实现、建国以来几次想转没有真正转移过来的。二是新在“改 革开放”这个基本点上,这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三个有利于” 顺理成章的必然要求。我们现在实行的“改革开放”,也是中国过去历 史时期,包括建国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社会发展时期无法想象的。 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另一个基本点:“四项基 本原则”,尽管不是新提出来的,但由于工作重点的正确转移,由于改 革开放的步步深入,也大大地丰富发展了,有许多突破与创新,形成了 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发展的最新成果——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的发展与创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 路线的形成,有力地推动了17年来我国社会前所未有的新变化。 在经济领域中,以公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人经济、中外合资 、境外独资等等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已经形成。中央高度集 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 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正在加速。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生产组织与经 营方式不断变革,现代企业制度正在建立,产权关系正在变化。在农村 ,联产承包责任制取代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将长期稳定发 展,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布满农村大地,成为我国经济新的重要增长点 ,改变着城乡、工农关系,推动着我国农村城镇化、现代化。日益完善 的各类市场在资源配置中逐步发挥基础性作用。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的 同时,其他多种非劳因素在个人分配中日趋活跃。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 有了很大提高,消费结构、消费观念发生了具有深远影响的变化。 经济领域的变化,必然地引起政治生活、社会关系和人们思想观念 的变化。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已经深入人心。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随着改革的深化,经济的活跃 ,各方面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各方面的利益也日益受到重视。政府 的职能、企业的行为方式、人们的思维方式在继续转变中。中央与地方 的关系、地方与地方的关系、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企业与企业的关系、 企业与职工的关系、职工与职工的关系,党和政府的关系、党组织与经 济组织的关系、干部与群众的关系,也都出现了许多过去没有的变化。 不管是单位还是个人,对于自身的利益,对于自身价值的实现,更加重 视了。各种利益的联系与矛盾交叉组合,从各个方面形成了对包括共产 党员和各级党的干部在内的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人观的强烈冲击, 对传统观念提出了严峻挑战,迫使所有的人重新考虑自己的人生座标、 社会地位、发展取向。 由于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的形成,我国对外开放 的不断拓展,国际之间、港台与大陆之间日益频繁的经济、技术、文化 交流、合作与斗争,已不仅是国家机关与政府官员们的事,在某种意义 上,可以说已成为全社会的课题,涉外经济技术文化交流对几乎所有的 城乡经济文化组织、社会团体、基层政权乃至千百万普通的城乡居民都 发生着无法估量且日益增长的影响。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被广泛地吸收 、运用;但同时,没落腐朽的垃圾糟粕也乘机渗入、扩散。国际间的友 好合作、竞争气氛与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图谋并存,令人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