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是我国的重工业基地,1994年大型工业企业为449家, 位居 全国第二,其中大多数为老国有工业企业,鞍山钢铁集团公司就是其中 最具影响的大型企业之一。鞍钢几十年来为国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 在1995年却遭遇到了有史以来的最大困难,企业严重亏损订货下降。而 同属鞍山市,同是钢铁企业、初期依靠鞍钢边角余料发展起来的一家不 足800 人的乡镇企业——鞍山市第二轧钢厂面对近年来起伏不定的钢材 市场,却能通过充分利用市场的波动创造出“出材率、定尺率、合格率 、产销率、货款回收率”五项经济指标达到或超过100%的业绩, 以高 效率、高增长始终保持竞争优势。 鞍山市第二轧钢厂(以下简称二轧)为鞍山市旧堡区宁远镇的镇办 企业,创办于1969年,直到1979年一直是附属于人民公社的农机修造厂 ,当时的总资产仅为46万元,已经连续数年亏损。自1980年到1995年从 钢材改制到小型材、中型材的开发生产,走过了一条高效率、高增长、在 市场波动中始终保持竞争优势的成长道路。1994年末二轧总资产为1.2 亿元,轧钢产量达7.8万吨,产值2.4亿元,销售收入2.3亿元, 利税总 额4200万元,百元资产利税率为35元。截止到1995年10月末本企业的资 产负债比率仅为9.26%,而上年同期资产负债比率仅为6.14%。企业以 占全国5.5%的生产能力,获得近8.5%的市场份额。近年来钢铁市场始 终是一个对宏观政策变动极为敏感、波动激烈的市场, 尤其是1992 — 1995年这一次的波动(1993年冶金工业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在上年上 涨14.2%的基础之上又上涨57.7%,达到1979年以来的最高涨幅),许 多钢铁企业虽然在1992、1993年钢铁价格的攀升中获得了许多的好处, 但却在1994、1995年的宏观紧缩中纷纷落马。为什么一个乡镇企业能够 在波动的市场中不断创造竞争优势,获得高速、高效的增长呢?而为什 么一些规模更大、设备更先进、技术力量更雄厚的国有企业却无法获得 这样的经济实绩呢? 一、充分利用市场,创造竞争优势 我们的经济生活需要市场组织的服务来降低交易成本,反过来市场 却要求我们必须遵循其内在的运行逻辑和规则,否则,“水能载舟亦能 由于几十年来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许多国有企业对于市场的功 能和作用、市场的运行规则和逻辑缺乏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尤其对一些 由于不充分利用市场、效率过低而造成短缺的产品,企业原材料由国家 供应、资金由国家投入、产品有国家包销,在这里国家替代了市场的功 能,国家为完成经济活动中的交易支付了大量的交易费用,信息的不充 分使这样的交易制度是极其缺乏效率的。在向市场经济转变的今天,这 些企业一但真正面对市场,就会有手足无措的感觉,且常常成为市场汪 洋中的倾覆之舟。而这样的结果又并非企业或企业家自主选择的结果。 乡镇企业由于在计划经济的“餐桌”上原来就没有它的“盘子”, 这迫使它从一开始就自觉不自觉地十分重视市场组织的作用,正是这一 点使得他们获得了竞争优势,并利用这一优势实现了高速增长和迅速的 规模扩张,也正是对市场运行规则的遵循才使他们能够始终保持竞争优 1980年的鞍山第二轧钢厂还不过是帐面资金不超过500 元的公社农 机修造厂,当时的新任厂长也就是目前二轧的厂长张永全同志,通过对 市场的分析认为如果企业仅仅定位于为农业生产服务在短期内将难有大 的发展。从1980年开始根据市场的变化二轧经过了几个扩张的阶段:( 一)由于临近鞍钢,其边角余料极有开发价值,钢材又是短缺物资,而 当时全市仅有7—8家小轧钢厂。根据市场决定从事钢材改制加工。购置 了一台价格7万元的轧机。当年不仅偿还了所有设备款,而且还有赢利。 (二)1981年投资增加到三架250轧机,当时生产M[,6.5]、M[8]、M [,10]三个品种的圆钢。(三)1983年投资20万元,自制3 架轧机新建了 第二轧钢车间,仅三个月就全部建成而且实现当年收回投资,实现产量 过万吨、产值过千万、利润达百万,生产圆钢、边钢、角钢等达20多个 品种。(四)直到1988年二轧一直是进行小型材的改制,当时的市场竞 争已经十分激烈,鞍山市已达200多家,而仅旧堡区就达78家,原料短缺 、 价格上升。而当时全鞍山市仅有三家企业能生产中型材,全国也不过 30多家。张永全厂长反复权衡认为对钢铁企业而言80年代末期改制材已 经完成了历史使命,因此下决心转产中型材。但是转产中型材面临资金 严重短缺的问题,据专家对二轧进行中型材转产的论证,估算的总投资 高达3000多万元,而整个二轧的资产当时仅有400多万元。 同时当时钢 材尚属计划物资,要将二轧改造成为年产10万吨中型材的轧钢企业,对 于从未进入计划体系的乡镇企业来说,要获得如此之多的计划原材料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