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问题是经济发展问题,随经济发展而突现,并随经济发展而得 到合理解决。失业的增加是令人担忧的问题,我们必须想办法解决这一 社会问题。 一、政府要把“经济繁荣”和“充分就业”作为自己的职责。 (一)在我国这个以农业人口为主体的人口大国里,要看到就业问 题的长期性、艰巨性。就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两大刚性问题”之一 (一个粮食、一个就业),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从70 年代返城知青, 80年代农民大量涌入城市,到90年代企业富余人员和破产企业职工的安 置问题,一系列的就业压力摆在城市政府面前。 我国劳动就业的压力不仅在“增量”,而且更重要是“存量”,即 我国已存在6亿多劳动力,且“九五”期间就业领域还会有新情况, 包 括: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将有更多的劳动力从企业中分离出来, 需要寻找新的工作;在经济走上以内涵扩大再生产的集约型轨道后,用 人单位更加严格控制职工的增加;农业走向规模经营,将有更多的农村 劳动力离开土地,需要寻求新的工作;由于统计方法向国际通行方法靠 拢和大量隐性失业的显性化,我国城镇失业率将会突破3%,甚至逼近5 %的警戒线。据国家信息中心预测,1996年中国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年 末城镇失业率可能为3.4%左右,达90年代中国城镇失业率的最高水平。 武汉市目前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每年农业人口有6——7万的规模转入 非农业人口,11万左右的在职下岗人员,5 万失业人员和破产企业的职 工亟待安置。 近年来,从城镇登记的失业人数看我国失业人数逐年递增:1991年 我国失业职工人口10万人;1992年增加到34万人;1993年为103万人; 1994年上升到476万人;1995年上半年,全国尚有失业人员480万人,城 镇失业率达2.8%。 (二)要把就业列为国家经济政策的优先目标。就业问题历来是发 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优先目标之一。我国需要的是经济发展和较 高的就业,要把消除或缓和失业和保持充分就业或高就业作为优先政策 目标。缓慢的经济增长和较高的失业率不适合我国人口多、经济不发达 经济发展和充分就业的关键是要从经济发展、抑制通胀、充分就业 三者统一中找出一条出路来。可供选择的只有一条路,转变经济增长方 式,走集约型经济增长的道路。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追求速度与效益的 统一,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长期以来以高投入、高物价为代价换取高 速度,已不可取。 (三)“充分就业”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可 以通过不断发展生产力来实现充分就业。结构性失业是产业结构变动中 产生的,可以通过劳动者的职业变换和全面流动加以克服。 当前,再就业工程最重要的是在全社会形成一个良好的关心下岗职 工、扶持再就业工程的气氛,一大批企业特别是三资企业、乡镇和私营 企业主动吸纳下岗、富余职工,成为安置下岗职工的主渠道。各级政府 要把控制失业、扩大就业、提供就业机会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使绝大多 数人享受经济繁荣的果实。 二、转变就业观念。 (一)要树立“大就业”思想。不能说到国有企业才算就业,到非 公有制经济就不算就业;在城市才算就业,到农村企业就不算就业。要 看到我国城镇就业结构已在发生变化,“铁饭碗”的观念开始淡化;寻 求高收入、充分实现自我价值已开始成为劳动者职业选择的动机;第三 产业就业人数明显增加;在非公有制单位就业人数增加。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形势,就业观念要变:由安稳就业转向竞争就业 ;由单纯“铁饭碗”就业转向竞争就业与“铁饭碗”相结合就业;由单 纯工业就业转向三、二、一产业就业;由主要依靠国有企业就业转向国 有企业与非公有制经济相结合就业;由以大型、国有企业就业为主,转 到小型、集体合作及其他经济类型就业;由以城市为主,转到城乡统筹 就业,开拓农村就业渠道。 (二)要看到“饭碗”竞争的长期性。据统计,目前我国面临再就 业的人口有800万,每年新增700万到800万城镇就业人口, 而我国现阶 段每年新增就业机会不超过700万个。“九五”期间, 城镇需安排的劳 动力将达5000万人。在农村,既要对自然增长的5000万劳动力进行安排 ,又要逐步解决1.5亿剩余劳动力的不充分就业问题。 “饭碗”竞争会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 (三)要更新观念。在一个动态的、成长的经济社会里,新的生产方法 和产品不断地被创新的企业家引进来,磨擦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因社 会调整速度的延迟,带来少许的不安定,几乎是无可避免的。它是一国 人民对进步所付出的代价,要消除它们等于消除了进步与成长本身。 新技术的应用将提供新的就业机会,从总量上是增加就业人数,但是也 应看到存在技术性失业。由于在一些工业部门应用新技术而出现的劳动 力结构变化,会造成劳动力供求之间的变化,因而出现了剩余劳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