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 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纵观《建议》全文,一个基本思路贯串 其中,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本文拟就社会 主义全面发展的有关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思考。 立足国情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这一特点决定了我国在实现现 代化的进程中,既有独特的优势,又会遇到特殊的困难。作为社会主义 国家,我们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较低的人均国民收入的 基础上,统筹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在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同 时,保证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防止两极分化,避免因出现激烈的 社会矛盾而中断现代化进程。然而,现实存在并将长期存在的两种社会 制度的斗争、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的“和平演变”,使我国的现代化过 程存在着“现代化”和被“西化”的矛盾。要使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不 致被“西化”,还得战胜许多挑战和困难。同时,作为大国,我国具有 抵御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持走自己的路的实力,但外部敌对势力企 图阻碍我国的发展,对我国进行各种“遏制”。还要看到,我国像其它 发展中国家一样,由于经济文化的相对落后以及受极不公平的国际经济 关系的制约,在现代化进程中将会遇到许多困难。 上述的优势和困难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我国的特殊国情,要求我们 的发展战略必须立足全局,着眼长远,注重各方面的协调和配合。为此 ,我们要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第一,经济增长与社会全面进步的关系。经济增长是社会发展的基 础,没有经济的持续和快速增长,任何社会都没有资格谈什么优越性。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缺乏坚实经济 基础的社会主义是无法巩固和发展的。但另一方面,经济增长同政治、 文化发展之间不是单向的作用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互动关系。离开了 这种互动关系,经济增长不可能持久,或者是“有增长而无发展”,甚 至可能造成贫富两极分化、政治腐败和社会失序而使现代化进程中断。 因此我们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视经济增长目标的同时,也要重 视社会发展目标,要以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来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第二,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的关系。对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对外 开放是一把“双刃剑”。积极引进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等 ,是我国发展经济所必需的;但如果对“度”把握不好,对外开放也可 能变成对外依附,逐渐丧失经济独立,进而影响国家的政治独立。这在 前些年的东欧剧变中已经有过沉痛的教训。我们必须牢记邓小平同志的 指示,要在积极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坚持把自己的立足点放在独立自 主、自力更生上。要对可能出现的“依附”保持足够的警惕。 第三,发展经济与发展科技的关系。我国是社会主义大国,西方对 我国的技术封锁将长期存在,如果没有自己的高新科技产业,国家的富 强和民族的振兴是很难实现的。邓小平同志对此十分清醒。他强调指出 ,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这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 标志。所以,我们的发展战略要做到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统筹规划,既 强调中间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又要重视发展高新科技和加强基础科学研 究,并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科技投入,加强全民科技意识教育 等途径使之得以落实。 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实现社会全面发展 改革是一场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生活其它方面的全面的变 革,改革的各个方面是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实践证明,在改革中过分强调“突破口”的带动效应,不重视改革各方 面的“大体同步”,往往会因“孤军深入”而受阻。从后发展国家的普 遍性经验看,由于特殊的国际国内环境,后发展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不仅 仅是一项经济活动,而且是一项政治活动。其每一项重大的经济决策, 无不包含政治目标和政治意义,也离不开政治条件的配合。例如,发展 经济与维护国家政治独立和安全是联在一起的,而国家政治和社会稳定 又是发展经济的重要条件。可以说,经济与政治目标的统一性和交互性 是后发展国家现代化的一大特点,也是一大难点。这在客观上要求后发 展国家的宏观决策既要满足经济目标和适合经济活动规律,也要符合政 治目标和社会目标。中国目前也面临着同样的处境。因此,全面深化改 革,为现代化创造更好的体制环境,是推进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根本途 第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要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特殊性。这个特殊性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社会主义的基本制 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这方面最大的难点是创造一种能使公有制经 济高效率运行的新形式。其二,市场经济的一般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相 结合。这要求我们在充分肯定市场经济的正面效应的同时,也要搞清楚 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搞市场经济,是一件前无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