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政策体改法规司 张红宇) 一、问题的提出 农业增长,尤其是中国粮食稳定持续的增长,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 永恒的主题。在经历了又一个徘徊时期后〔1〕,1995 年粮食等主要农 产品却出乎人们意料获得较大增长,当年粮食总量达4600亿公斤,整整 比1994年增长近150亿公斤, 这个好收成使粮食这个沉重的话题变得轻 松了一些,甚至有人据此预言,中国的粮食将在未来几年内孕育着一个 新的增长高峰〔2〕。当然,对此说法的评述不是本文的任务。 本文关 注的要点仅在于:1995年粮食增长的基本成因,以及其后的深刻制度背 1995年粮食增产分地区看,全国23 个省(区、 市)粮食总产量比 1994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引人注目的是,对粮食总量增长的贡献, 相当部分来自于前几年粮食增长一直处于徘徊的沿海发达地区。农业部 统计,1993年与1990年相比,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省的粮食总产分 别下降16.2%、5.7%、9.4%和2.2%。而1995 年上述各省的粮食分别 比1994年增产13.5亿公斤、3亿公斤、0.7亿公斤、24亿公斤。而且种种 迹象表明,由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粮食的持续增长,与米袋子的“省长 负责制”联系的如此紧密,以至于如果不是特别难以抗衡的自然灾害, 今后任何程度的徘徊停滞,都是难以容忍。 分析1995年粮食增长的原因。农业部门比较权威的分析集中在四个 方面:一是农业气候条件明显好于1994年。从全国来看,大部分省区, 尤其是四川、山东、河北等产粮大省,农业灾害较少,产量分别比1994 年增产34.5亿公斤、15.5亿公斤和22.5亿公斤;二是农业投入明显增加 。无论政府投入抑或农民投入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比如国家计划内农 业基本建设投资约比1994年增长15%左右,是近年来增幅最大的一年。 此外,农民投入,尤其是用于种植业生产投入人均171元,比1994 年同 期增长45%,增幅比1994年提高20个百分点;三是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 所回升。1994年粮食价格涨幅较大,1995年维持在较高的价位上。1995 年粮食主产区玉米市场价格普遍保持在每公斤1.6—2元的水平上,农民 每亩玉米收益普遍比1994年提高100元左右, 较大地刺激了农民的生产 积极性。四是粮食播种面积增加。1995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6.5亿亩, 比1994年增加700万亩,仅此就增产粮食19亿公斤。 除了上述比较普遍 的原因以外,人们关注不多的,或许还未被深刻认识的一点是,农业规 模经营的发展对促进粮食增长,尤其是对稳定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粮食生 产的意义,无论怎么看其作用都是非常明显的。本文的主题即集中于研 究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农业规模经营在现阶段,对稳定粮食,尤其是经 济发达地区的粮食增长的贡献以及这种贡献对于中国农业发展,尤其是 粮食增长的普遍意义〔3〕。 二、农业规模经营:制度创新的生成与几点绩效 在中国提出农业规模经营的设想并付诸于实践,直接的原因是由于 中国的农户经营规模太小,劳动生产率太低,使农户从农业,尤其是从 粮食生产中获得的机会和能力受到太多的限制。尤其是在大中城市郊区 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这类具有相对较多的就业机会选择的区域,农业规 模经营的选择就成为一种必然。 值得提醒的是,农业规模经营的制度安排以及推进,尽管从一开始 就表现于明显的政府推动迹象,而区别于前期均田承包和后期“两田制 ”和“四荒”使用权拍卖一类更多地来自于表现出需求诱制型的制度安 排。但追踪溯源,发动和实施农业规模经营有一条基本动因无论怎样是 不容忽视的。既要保证有经营能力的农民从事农业,尤其是从事粮食生 产的积极性,其长久不衰的动力是他们的生产收入,能够补偿他们转营 他业所得的经营收入即职业转换的机会成本。但在均田制农户经营的基 本格局之下,维持农户经营收入大体平衡的前提是提高粮食价格,使农 户通过提高的价格收入与非农产业收入强行平衡。但此选择,不可能不 受到国际粮食价格水平的制约。剩下的出路则只能是依靠土地制度的变 革与创新,促使要素的流动与重组,通过扩大经营规模提高规模效益。 显然,就更一般的情形而言,上述前提在一个长时期内是受到较强 制约的。其一,粮食价格,尤其是定购粮价格长期偏低,而农业生产资 料价格上涨以及人工费用的不断上升,使粮食不同年间的价格微调构成 的利益均衡不断被打破,种粮收入与非农产业收入甚至于与种植经济作 物的收入相比,是持续下降的。起码在1993年粮食价格尚未放开以前, 农民寄希望粮食价格提高,获得较高的价格收入不过是美好的臆愿望而 已;其二,在不能依托粮食价格上升获得与从事农外经营大体相当收入 的前提下,唯一的出路是以足量的土地经营,形成较高的市场生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