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总行发展规划部 巴曙松)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杠杆之一。随着我 国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的推进,利率对于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会更 加明显。无论是为了求得短期的宏观经济运行的平衡,还是为了改革宏 观经济调控方式、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利率体系,都需要 根据不同阶段的实际经济状况,及时灵活地对利率作出调整。当然,这 里所说的利率调整,既包括利率水平的改变,也包括利率结构的调整。 我国当前正从宏观上积极推进两个战略性的转变,即经济体制从传统的 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向 集约型。在推进这两个转变的过程中,必然也会涉及到利率的调整。值 得指出的是,中国的宏观经济运行既体现出经济的一般规律,也一向有 其独特的规律(即所谓“中国国情”);既有市场经济的部分特征,但 更多的是转轨经济中出现的新情况。正是由于转轨经济的特殊性、两个 战略性转变的全局性、以及中国国情的特殊性,使得转轨时期的利率调 整活动面临许多新的问题,而不能够只是简单地把利率调整视为一项短 期性的宏观经济决策,就利率调整而谈利率调整,而要从整个宏观经济 运行的角度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把握利率调整问题。 一、利率水平与社会平均资金利率率、通货膨胀率水平 在宏观经济运行中,一般倾向于用通货膨胀率来衡量利税水平。在 利率水平高于通货膨胀水平时,是所谓正利率水平;在利率水平低于通 货膨胀水平时,是所谓负利率水平。而调节利率水平的主要依据之一, 就是保持正利率水平。 应该说,这种通行的以单一指标为参考的分析方法是有一定的参考 价值的。但是,这种方法更多地是强调货币和资金流动方面,而利率的 调整对于整个经济运行的各个方面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这既包括 货币和资金流动方面,也包括社会再生产循环方面。如果考虑到社会再 生产循环方面的话,那么社会平均资金利税率也应该是衡量利率水平的 重要指标之一。为了维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利率水平应该低于社 会平均资金利税水平,这样,社会资金才能正常完成从银行到企业生产 领域的周转。同时,从来源角度看,“利息只是利润的一部分……所以 ,利润本身就应该成为利息的最高界限”,“不管怎样,必须把平均利 润率看成是利息的有最后决定作用的最高界限”。(马克思,《资本论 》第三卷第401页、403页) 这样,衡量利率水平时,就不能够仅仅只看通货膨胀率,而还应该 参照社会平均资金利税水平这一重要指标〔1〕,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正 处于经济起飞阶段的国家来说,更应该是这样。在正常的状况下,或者 说在市场处于均衡的情况下,从宏观的角度看,均衡利率应该是高于通 货膨胀率而低于平均利润率的。 不过,这只是比较理想的分析而已。从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实际情 况看,在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有许多不确定性的因素会扰乱和影响这种正 常的指标关系,因此,常常会出现宏观指标之间正常关系的扭曲,利率 水平并不是处于相对比较均衡的区间之内。具体来说,通常会出现通货 膨胀率高于利率水平,而利率水平又高于社会平均资金利税率的状况。 这样,摆在宏观决策当局面前的利率调整问题,就是一个两难的决策问 题:一方面要考虑尽量实现较小的负利率或实现正利率,一方面又要注 意维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从而使利率水平能低于或尽量少高于社 会平均资金利税水平。在实际决策过程中,宏观决策当局需要进行相机 抉择:在通货膨胀问题比较突出的时候,更强调理顺利率和通货膨胀率 之间的关系;在微观企业生产出现下降迹象时,则更应该强调理顺利率 水平和社会平均资金利税率之间的关系。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对近年来我国利率调整的过程和方向作出初步 的分析和判断。由于在1992年底和1993年初,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 了十分严重的通货膨胀,因而1993年实施的宏观调控措施中一个十分重 要的方面,就是连续大幅提高利率水平,这就是更强调理顺利率和通货 膨胀之间的关系,经过两年多来的调整,实际状况已经发生了变化。据 调查,1995年我国工业企业平均资金利税率为9.1%, 其中国的企业稍 低,为8.65%,而银行一年期流动资金贷款利率高达12.6%。1995年工 业企业的利息支出总额达1907亿元,是企业净利润的2.4倍。 对于一些 自有资金比较充足的企业来说,这一高利率水平还可以勉强接受(因为 其资金边际利润率较高),但在大多数国有企业负债率较高的背景下, 就使许多企业背上了包袱(因为其资金边际利润率较低)。同时,在银 行高利率的吸引下,一些资金充裕的企业投资意愿也不强烈,而是更倾 向于把资金存在银行生息。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一部分企业银 行存款大量增加,而一部分企业资金严重短缺并存的局面。因此,当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