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周刊》1995年第41 期的专稿《“特区怎么特”争论 的背后》,向读者介绍了最近发生的关于经济特区争论的过程。其实这 场争论还有更广阔的社会背景,更重要的现实意义,应当鼓励发表各种 意见,将讨论继续下去,集思广益,找出解决问题的良策。 一、发展背景转变后的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的发展始终受国内外背景的激励与约束,居首位的是国内 背景。从1980年至1992年的13年间,经济特区处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 从体制上看,特区受到扩权让利、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计划经济与市场 产业的开放度和开放领域的优惠较多,这为经济特区独领风骚提供了优 厚的条件;在经济发展上,受消费需求的推动,带来消费品工业的高速 增长推动,中国进入“轻型化”增长方式占主导地位的时期;在国际上 ,中国引进外资的特点,在空间位置上主要依托港、澳、台,承接他们 小规模、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以上构成了经济特区发展第一 阶段的背景。政策倾斜使特区的资金回报率大大高于其它地区,对国内 外资金形成强大的吸引力。组建特区以来,全国各地到深圳市兴办的企 业近8000家,近100亿元人民币的国内资本和77.1 亿美元的外资流向深 圳。资本和人才的大量汇集,使深圳经济迅速发展。处于艰难奋斗中的 香港低技术的劳动密集产业适逢其时,大量进入深圳。深圳引进的境外 资金中80%来自香港。这就是深圳何以比珠海、汕头、厦门等特区发展 快的关键因素,也是深圳至今一再强调的“区位优势”。 中共十四大及十四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社会发展和开放改革进入 一个新时期。经济特区发展背景与上一阶段相比,可以说发生了根本性 的变化,使经济特区面临重大挑战。这些变化主要有: 1、全国范内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的展开, 使原有经济 特区进行的“指导性计划下的市场调节”的实验的重要性骤然下降,已 经取得的体制创新的成绩,在新的体制目标下也显得软弱无助,缺乏代 表性。体制变换使特区失去“特”的客观环境。 2、全国开放格局的形成,使目前型式的经济特区面临严峻挑战。 首先,实施特殊政策与措施的“时间差”正在缩小,特区先行一步造成 的优势和功效将减少或丧失。其次,特殊政策与措施的“特殊”程度正 在降低。随着改革的普遍化,开放的全方位推进,改革开放政策与措施 的内容正趋向一致,有些地区还实施更灵活、更开放和力度更大的政策。 特区政策措施内容上的“特”已经淡化。第三,特区实施特殊政策与措 施的相对环境优势正在失去,一些拥有优先改革的非特区更具开放优势, 而特区的投资环境却在退化,投资回报率的相对水平也正下降。 3、我国积极争取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的地位, 继而加入世界贸 易组织。为此,相关的国际性规则,其中大部分是联通世界市场的市场 经济通行规则,必须得到遵循。中国政府也加快了按照关贸总协定的要 求修订外贸、外经政策体系的工作,为入关作准备。过去实行地区倾斜 政策,对经济特区实施的优惠政策,将被迫取消或减让。按照关贸总协 定统一国内地区差别政策的规定,经济特区的特殊政策将被迫取消或者 减让。按照公平交易原则,国家对经济特区企业的扶持、对出口企业的 优惠都将被禁止。“复关”使经济特区难以“特”下去。 4、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开始转变,由80 年代以轻纺工业为主导的工 业化推动型经济增长,进入以重化工工业为主导的城市化推动型经济增 长阶段。原来以轻型化结构为支撑形成的区域优势、区域分工、资本配 置和流向,开始发生变化。过去与经济特区发生协作关系的一些地区、 企业,已将目光和资源移向广东以北的省市,上百亿资金流出特区。外 资也出现北上,甚至远走东南亚。未来的岁月里,那些具有较好重化工 工业基础的地区,在改革开放之中,将具有较大优势。近两三年,长江 流域成为港、台资本和跨国公司钟情之地,就是这种背景作用的结果。 今年1月7日,广东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工业总产值增长22.2%,居 江、浙之后,经济跌入近年来最低谷。也是新经济增长阶段中合乎规律 综合以上的原因,都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现存的“特区不特”的说 法,或者退一步说,是昭示着目前许多人担心的一个可能出现的后果: 特区将不再‘特’。这不仅包括这样的涵义:很难再找得出特别的改革 措施给经济特区。也包括这样的内容:经济特区难以象前些年那样在整 个国家改革开放进程中发挥积极的示范作用和有力的促进作用。后者是 人们担心的真意所在,因为它决定着经济特区的价值”。〔1〕 二、必须正视的现实 这两年国内众多传媒发表的一系列文章在充分肯定深圳15年来取得 的成就的同时,也提出一系列值得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举与“特” 有关的5方面介绍如下。 1、人才倒流。经济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深圳成为经济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