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面对的改革对象是一个完整的经济 制度系统。构成这个制度系统的基础性范畴有三个,这就是产品经济、 计划经济体制、全民所有制。这三者互为存在条件,相互依托和支撑, 形成了一个有内在逻辑关系的紧密联盟。目前,产品经济、计划经济体 制两个范畴已经被改革的浪潮所扬弃,余留下来的全民所有制范畴,作 为一个抽象思维的结晶,由于失去了必备的逻辑支撑,也陷入了风雨飘 一、三位一体联盟的形成 任何一种经济形态,都有其客观的运行规律,反映在观念上,则表 现为由存在内在逻辑联系的一系列范畴构成的理论体系。现在正在对其 进行改革的传统经济管理体制,其赖以存在的理论支柱主要是产品经济 、计划经济体制、全民所有制三个范畴。这三个范畴分别作为独立的个 体,不管它脱离实际有多远,含有多少空想的成分,也不管它内在矛盾 有多深,怎样不能自圆其说,但作为一个思想体系整体,是互相适应、 互相支持的,甚至是缺一不可的。正因为三者之间存在着这样一种难以 拆散的逻辑联系,所以我把它称为三位一体联盟。 这个联盟的形成,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从思想渊源上来说,最 早可以追溯到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某些观点,从他们用“以头立地”的思 维方式所设计出来的“乌托邦”、“太阳城”的美妙图画中可以找到非 常明显的印迹。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至今闪耀着 真理的光芒,但其中某些观点和论断,也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比如对 未来社会经济形态的非商品性、直接计划性、单一社会占有的设想,未 被当今的社会实践所证实,加之人们又对其作了教条化的理解,以至使 其成为三位一体联盟的思想因子。斯大林在构筑具体的社会主义经济模 式的过程中,把上述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非科学的因素继承下来,使其 进一步教条化,并且把它付诸实践,孕育出了高度集权的“斯大林模式” 这个怪胎,三位一体联盟终于获得确立,并且在几十年的时间里成为支 配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 “斯大林模式”作为三位一体联盟的实现形态具有如下特点:在现 实经济活动中虽然保留了一部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但属于不得已而 为之,仍把它视为旧社会遗留下来的痕迹,一旦条件成熟就要促使其走 向消亡。高度发达的产品经济被当作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成为人们追求的 更高目标。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被视为社会主义的特有规律和本质体 现,在社会经济运行的人财物、产供销各个领域和环节,实行了统收统 支、统包统配、高度集权、无所不包的计划管理。在所有制结构上把全 民所有制作为公有制的高级形态加以推崇和宣扬,集体所有制仅被当作 公有制的低级形态来对待,时刻都不忘记推动它向高级形态“过渡”, 其它所有制形式则被视为异端而竭力铲除之。这就是对构筑在产品经济, 计划经济体制、全民所有制三位一体联盟基础之上的“斯大林模式”的 概括性描述。 下面,我们将要具体地分析一下产品经济、计划经济体制、全民所 有制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首先,产品经济与计划经济体制之间的关联,是社会经济内容与社 会经济运行方式之间的联系。这二者之间是互相适应、互相支撑的。在 传统的经济理论体系中,产品经济范畴具有双重涵义;一是私人劳动直 接转化为社会劳动,实现产品的最终消费不需要经由商品交换过程;二 是与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发展阶段相区别,特指人类社会一个更高级的 经济发展阶段。在产品经济条件下,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充分涌 流,货币将不复存在,依靠市场价格的波动来调节社会生产将成为历史 的陈迹,决定生产计划并不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人们可以非常简单 地处理这一切,而不需要著名的‘价值’插手其间。”〔1 〕在过去的 许多年里,我们一直憧憬着实现这一美好境界,坚信未来一定会有这样 一个经济阶段,就是在发展市场经济大趋势已经很明朗的背景下,仍然 不时看到有人还沉醉于对产品经济的迷恋和向往之中。产品经济的这种 特质规定,决定了在经济运行方式上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是其逻辑发展的 必然。既然产品经济具有直接社会性、非商品性、极大丰富性等特点, 那么,对这种社会生产的组织就“不需要著名的‘价值’插手其间”, 由一个社会中心根据社会需要,制订计划,发布指令,调动各种经济资 源,组织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马克思也曾设想: 在共产主义社会,“问题就简单地归结为:社会必须预先计算好,能把 多少劳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用在这样一些产业部门而不致受任何损 害”〔2〕。正是基于这种设想和判断, 斯大林在领导苏联构筑社会主 义经济管理体制时,把整个社会作为一个大工厂,逐步建立起高度集权 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尽管斯大林在晚年已经感觉到彻底消灭商品交换 的不现实性,有保留地承认商品“外壳”和价值规律的作用,但建立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