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培育经济生长点, 是贫困地区兴地富民的现实选择。 对全国 18个贫困片区在2000年前消灭贫困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 所谓经济生长点,是指某一区域在充分发挥本地潜在优势基础上所 形成的主导产业突出、辅助产业配套、多项支柱产业并存互补的产业结 构系统,是与建立和形成这一产业系统具有内在紧密联系、能够产生巨 大的物质和能量聚合效益的城镇体系(或城镇),是这种产业结构和城 镇体系(或城镇)的有机统一体。它是贫困地区变潜在的资源优势为现 实的商品优势的助推器,是消灭贫困、兴地富民的动力源,对贫困地区 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长远和根本的决定性作用。 基于上述定义,在生长点的选择方面,不同贫困地区的经济工作的 组织和管理者均须重点把握好如下三项要义。 (一)突出个性特征,确认潜在优势。 潜在优势,是贫困地区选育经济生长点的原本基础。对潜在优势全 面、准确和深刻的认识,是恰切选择生长点的第一层要义。 贫困地区的潜在优势,可以概括为禀赋资源优势和半禀赋资源优势。 所谓禀斌资源优势,是指某一区域在多个区域乃至更大范围内的横 向比较中,因自然差异而呈现出的鲜明个性,即独具特色的发展和壮大 区域经济的优越条件。它是特定区域的天然资质(天然禀赋),如独占 鳌头的自然资源(土地、矿藏、森林、水利、气候等),得天独厚的地 理区位优势(毗邻中心城市或沿海、沿边、沿江等)。禀赋资源优势不 可选择,但却是培育生长点可资改造利用的物质基础。禀赋资源优势属 自然资源范畴。 所谓半禀赋资源优势,主要是指某一区域在多个区域乃至更大范围 内的横向比较中,不是因自然差异或不完全是因自然差异所造成的发展 经济的优越条件。如历史演变、文明进化或民族特点等因素带来的优势 条件,尽管不是或不完全是在资源禀赋的基础上的“人工印记”,但同 样是培育经济生长点可资改造利用的物质基础。半禀赋资源优势由后天 因素造成,主要属人文资源范畴。 禀赋资源优势和半禀赋资源优势的共同特点是: 1.客观性。两者分别由自然差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位势差造成,独 立存在于人们的思想意识之外;作为客观存在,人们不能更改,但可以 接受、加工、改造和利用。 2.特质性。无论是禀赋资源优势还是半禀赋资源优势,一定是独具 特色的,类似而不雷同,就象老黑格尔谈艺术形象塑造里讲的“这一个 3.相对稳定性。基本处于不变状态,即使有变化,也是渐进的、缓 慢和有条件的。 4.可流动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构成禀赋资源优势和半禀赋资源 优势的要素可不断地与域外生产要素交流、交换、交融。依据价值规律 ,贫困地区的区域经济组织管理者可利用域内的各种优势条件与域外( 包括国外)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合作与联合,推动 潜在的优势转化为生产和商品优势,形成强大的现实生产力。 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比较,潜在优势作为贫困地区所具备的独占 性优势,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 其一,自然资源储量丰厚。如四川省的攀枝花——西昌地区,仅矿 藏潜在价值即在6.25万亿人民币以上。从自然资源角度讲,全国18个贫 困片区592个贫困县,几乎都有自己颇具特色的天然禀赋优势。 其二,人文资源富集。如西北地区的秦皇兵马俑、古丝绸之路,云 南、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风情等人文旅游资源,不仅在中国,而 且在世界都颇具影响,占有相应地位。 其三,地理区位独特。如“老、少、边、穷”县较多的西北、西南 地区各省(区),其国境边界线长达1.35公里,开展边贸脱贫致富具有 得天独厚的优势。 其四,“水平经济”特征突出。即,不沿边的贫困地区,可能沿海 、沿江比沿边的地区更近;不沿江的贫困地区,可能沿边、沿海比沿江 的地区更近;不沿海的贫困地区,可能沿边、沿江比沿海的地区更近。 这种“水平经济优势”,易于使贫困地区在周边多个经济协作圈之间左 右逢源,博采各家所长。进而形成协作圈边际共振的“杂交优势”,有 利于潜在优势开发,做到利润最大化,效益(包括社会的和生态的效益 )最佳化。 贫困地区的潜在优势是在国内外范围内的横向比较中产生和形成的 ,是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原本的物质基础,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选育经 济生长点的第一出发点。 (二)开发潜在优势,构建独具特色的区域产业结构。 过去几十年,贫困地区大多走的是以禀赋资源的开发及初级原材料 加工输出的路子,产业结构实际上是简单的生产性结构,而没有围绕资 源的系列开发加工形成专业化分工与综合性发展相结合的有机产业结构 系统,相关产业及服务业发展慢,内在关联性差,价值的双重漏出(低 价输出原材料,高价输入制成品)严重,极大地制约了区域优势的发挥 和经济发展。当前,伴随着市场机制的形成和国内外新一轮产业转移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