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未来十年我国的就业形势 1.就业总量矛盾依然十分突出,“隐性失业”问题严峻。目前,我 国城乡大约存在着1.6 亿左右的“隐性失业”或处于不充分就业的劳动 力,约占就业总量的26%。为了准确预测未来十年劳动力的实际供求情 况,我们选择未来十年我国经济增长的三种可能前景,结合数学模型进 行预测,结果到2005年时,富余劳动力仍有1.5亿人左右, 约占就业总 量的21.5%。这里预测的富余劳动力即“零值劳动力”,他们对生产没 有贡献,处于公开或“隐性”失业状态。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开 失业的比例将会加大,可能引起社会动荡。 如果按照国家统计局预测,“九五”期间我国GDP保持年均11.7 % 的增长速度,中国社科院预测“十五”期间GDP不低于8%的增长速度, 即“方案一”的速度,我国富余劳动力的问题在2005年将有所改善,降 低为1.08亿。如果按照1995年八届人大三次会议精神,GDP 增长率“九 五”期间控制在9%,“十五”期间为7%, 即“方案二”的速度, 到 2005年,我国仍有1.52亿富余劳动力,这一问题基本上没有多大的改观 。如果按照中共中央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九五”时期我国经济增长 速度年均8%左右, 同时参考中国社科院的一些经济学家对“十五”期 间GDP增长速度的预测,即“方案三”的增长速度,那么到2005年, 富 余劳动力也将同样保持在1.52亿左右。详见下表。 我国未来十年富余劳动力状况预测 年份1996—20002001—2005 数值 方案 GDP年均增长率(%)11.79 一 富余劳动力(亿人) 1.58—1.4 1.32—1.08 方案 GDP年均增长率(%) 9 7 二 富余劳动力(亿人) 1.59—1.591.58—1.52 方案 GDP年均增长率(%) 8 8 三 富余劳动力(亿人) 1.60—1.611.61—1.52 总之,无论从什么角度看,末来十年劳动力供求总量的矛盾仍然十 分突出,并始终伴随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处理这一问题时,必须慎之 又慎,才能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 2.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成为总量矛盾表现的焦点, 并导致劳动力流动的日益加剧。从就业的城乡结构来看,74%的劳动力 在农村就业。而在农村的4.5亿劳动者中,现有农业资源仅能容纳1.5亿 劳动力。加上乡镇企业容纳的1.2亿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的5000 万劳 动力和2000万从事多种经营的劳动力,农村仍存在1.1亿富余劳动力, 这是农村劳动力不断涌向城市寻找工作岗位的主要原因。农村劳动力向 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城市的流动,将是我国未来就业的一个基本特征。 从就业的产业结构来看,长期以来,第一产业劳动力占55%,第二 、三产业劳动力为45%。第一产业在社会劳动力总数中所占比重比第一 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高出34个百分点。因此,产业结构调整必 然带动第一产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据数学模型预测,到2005年 ,我国第三产业就业的劳动力将达到劳动力总量的38%。 从就业的企业结构来看,目前大企业承担了相当重的就业安置任务 ,在企业中积聚了大量的富余人员,从而导致今后对就业的贡献将会下 降。这样,中小企业将成为我国未来就业的一个增长点。 从就业的地区结构来看,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 ,就业的压力相对较小。这就为不发达地区劳动力分享其就业岗位创造 了条件。总之,由于未来十年我国将处于产业结构变动的时期,加上原 有就业结构不尽合理,将使我国就业结构面临大的变动,劳动力流动范 围扩大,流动率加快将是必然的结果。 3.就业机制的转变将使失业率上升,就业的伸缩性增强。从1980年 实施“三结合”就业方针以来,我国就业机制逐步由统包统配向市场就 业转变。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实施,劳动合同制将在一二 年内扩大到各类企业,从而在法律上保证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劳动力 市场上用人和就业的主体地位,促进市场就业机制的形成。 我国城乡目前存在着的大量的富余劳动力,正随着就业机制的转变 有可能进入公开失业的行列。从1992年到1995年,失业率由2.3 %上升 到2.8%;接受失业救济的劳动者从1993年的103万, 上升为1994 年的 187万。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破产机制的正常运行, 加 上企业冗员问题须在改革中解决,“隐性失业”显性化,城乡失业人数 上升将成为趋势。 各种非全日制工作、临时工作、计时工作、弹性工作、阶段性工作 、提供零星劳务和非正规部门就业等就业形式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尤其是非正规部门就业、妇女阶段性就业以及第二职业,在搞活就业形 式方面都将发挥重要作用,这将使我国就业的伸缩性大大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