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15年来,我国引进外资工作发展很快,取得了很大成绩, 在近一轮经济发展中,外资的引进尤其活跃,但也正因其活跃,引进外 资中存在的问题也就更加明显地暴露出来,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见诸 报端的探讨也越来越深入。本文拟从问题形成的角度分析当事人基于利 益动机的理性行为、在怎样的背景下造成上外资工作中的误区。 一 第一个问题是资源(进而资金)占有极大化的地方政府行为目标。 1.行为目标的形成。这是狭隘的本位主义与外延扩大再生产思路两 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在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 由于目前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 工没有明确,计划经济下存在的条块分割很容易演变为狭隘的本位主义 ,地方政府以地方利益的极大化与自身政绩的极大化为行为目标。 (2)同时,我国现阶段经济的发展, 基本上还是以外延扩大再生 产的形成为主,这不仅是因为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粗放发展使很多同 志形成了这一思维定式,更因为以这种思路来发展经济最为简单方便、 最见成效(虽然难以为继,并可能而且实际上常常是造成恶果)。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热点的形成,首先是资金在该处的堆积——以 行政方式引导的国内资金的堆积,以地区优惠引导国外资金参与堆积, 资金的高度集中从而资源的高度集中当然带来经济在量上的迅猛发展。 时至今日,我们不能靠资金的一处处堆积与转移来完成经济的整体发展 ,这种情况不可能具有普遍意义。而且即使在资金堆积的地方,也只有 善用这一机会才可能奠定根基形成长期的发展否则堆积的资金会变为投 机资本而转移。 诚然,经济的发展总需要资金的积累从而资源的积累作为一个必要 因素,但在外延扩大再生产的思路下,资金从而资源的占有成为唯一的 决定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地方利益与政府政绩极大化的行为目标就进 一步明确为对资源进而资金占有的极大化。 2.引进外资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捷径。 首先让我们构造一个简化的情况来分析。某企业因国内信贷紧张, 难以取得贷款,现吸收国外投资改组为合资单位,外方投资全部以资金 方式注入,且该笔资金全部用于在国内购买资源。这对于经济会产生怎 样的影响呢?显然,原有的国内资源配置发生变化,向该企业集中。这 种集中,如果中央政府没有采取冲销政策,是通过通贷膨胀的方式,如 果采取冲销政策,则是通过迫使国内信贷进一步紧张的方式。这是针对 一个企业,换成一个县、一个市、一个省同样成立。如果各地竞相引进 国外资金,则引进资金多的地方在国内资源配置中所占份额就会扩大, 引进得少则相应地份额会缩小,国外资金的引进成为各地争夺国内资源 的有力工具。 诚然,只引进国外资金而无国外资源进口的情况不多,但从总量上 看,外资引进总有相当大的一部分用于在国内购买资源(在某些年度尤 为突出),从而外资的引进是地方在资源配置中获取更多份额的一条捷 进而,即使在另一种简化情况下,即所引进的外资全部以实物资源 方式投入,基于前面所讨论的外延扩大再生产思路的引导,自也是多多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地方政府中掌握不了足够的国内资金从 而感到资源缺乏时,就会努力以外资的引进来满足外延扩大再生产的需 要,其中以国外资金的引进争夺国内资源尤具代表性,因为这种引进对 经济整体只会带来消极影响。一旦在引进外资工作中只以量为唯一的指 标,重复引进、地区攀比、假合资真贷款、引进后质量差、投向不合理 等等问题就不难理解。 所以,外资的引进成为争夺资金从而争夺资源以实现经济的一时繁 荣的同时,外延扩大再生产思路下基于狭隘的本位主义所形成的资源( 资金)占有极大化的地方政府行为目标也就成为盲目引进外资的一个主 3.从中央政府角度看。引入国外资金争夺国内资源无疑是不利的; 同时因为国外资源引进需要适当的国内资源与之相配套,也会对国内资 源原有的配置产生相当的影响,如果出发点是过于考虑地方利益,也将 不利于经济的整体发展。因此中央政府必须明确与地方政府的权力分工 ,控制地方利益的膨胀,由中央对外资的引进实行集中统一的管理。同 时,地方政府盲目引进外资,或许能取得一时成效,但对地方的长期发 展是不利的,因此应该加强人大政协的监督职能,对政府的短期行为进 行权力制约。最后,要将经济发展的思路转到集约发展上,彻底摒弃外 延扩大再生产的思路,这一转变应从经济发展的评价入手,建立以效益 为中心的指标考察体系。 二 第二个问题是优惠政策的三个误区,即:超国民待遇、地区倾斜性 优惠和垄断性优惠。 1.超国民待遇。乌拉圭回合谈判中有“国民待遇条款”的规定,适 用于投资措施上表现为对外来投资所给予的国内税收待遇和国内规章待 遇不得低于东道国同类投资,以保证外来投资与东道国投资的平等竞争 。然而我国一直以来所予以外资的待遇,比之国内同类企业享有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