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 小地区发展差距。”这是我国今后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区域经济 发展是我国整个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适应世界发展趋势 、适合我国国情的中长期区域发展战略,是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持续、 稳定、健康发展的大问题,是关系到国家强盛、民族兴旺的大问题。现 将近年来理论界关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的情况,简要综述如下。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的各种观点简述 从八十年代至今,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非常活跃,形 成了各种学术观点。 (一)重点论。重点论可分为三种情况。 (1)主张重点放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典型的观点是“东部决战 论”,主张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首先在沿海地区建立开放地带,大 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循环,以引进更多的外资和先 进技术,率先把沿海地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样板。与“东部决战论 ”相联系的还有“沿海战略论”。两者的共同点是发展沿海地带,但如 何处理沿海与内地关系有些区别。前者强调全面向东部倾斜,“毕其功 于一役”;后者强调窗口的“示范”、“带动”和“协调”作用。此外 ,还有一种“梯度推移战略”观点,认为我国由于经济开发不平衡,形 成了比较先进的东部地区,次发达的中部地区和不发达或待开发的西部 地区的技术梯度。他们主张首先发展东部地区,然后按梯度逐步向中、 西部地区传递。 (2)主张重点放在中国中部地区。 典型的观点是“中心开花论” ,认为要利用长江、依托武汉、内引外联,带动华中一大片率先致富, 进而促进整个中国经济的腾飞。 (3)主张重点应逐步西移。 有“战略重点西移论”和“反梯度推 移战略”两种观点。持前一观点的提出,在本世纪九十年代或下世纪初 ,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将逐步地转移到我国的西部地区。后一种观点又叫 西部地区的“跃进战略”。认为我国生产力分布东高西低呈梯度态势是 客观事实,但并不是客观规律;只要决策得当,措施得力,在中、西部 某些地区异军突起,超越发展是可能的,进而缩小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差 距,甚至可以后来居上。 (二)结合论。 这种观点坚持中国不同地区间的共同发展与均衡发展。持“结合论 ”观点的说法也略有不同。如“东靠西移论”、“内联外挤论”、“一 、三线结合论”等等。这种结合论有一个优点,就是比较注意发挥一、 三线两个生产要素比较密集地带的作用,因而符合我国经济区分布的实 (三)中性论。 近年来,着眼于缓解东、西部日益扩大的经济差距,合理进行工业 布局和稳定社会大局等因素,学术理论界又提出各种新论。 (1)“三沿战略”。是在沿海地区建立开放带, 在长江一带建立 若干开发区和内陆边境沿线建立若干边境开放区,主张沿海、沿江、沿 边同时对外开放。 (2)“点轴开发战略”,是另一意义上的“三沿战略”。 认为在 继续搞好沿海轴线开发的同时,应相对集中力量,重点开发沿(长)江 和沿(黄)河轴线地带。这两大轴线将与沿海轴线一起构成我国未来生 产力布局的“兀”字形布局。认为这种兀字形布局中,沿海轴线目前已 开始成为主导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的主导性增长轴,沿江轴线在经过九十 年代的重点开发后,将成为21世纪主导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的主导性增长 轴。由于沿海、沿江这两条主导性增长轴缺乏能源、原材料,因而必须 以重点开发能源、矿产资源富集的沿(黄)河轴线地带作为补充。可以 设想,经过一段时间的重点开发,沿(黄)河轴将成为支撑这两大主导 线增长轴线持续稳定增长的辅助性增长轴。 (3)“四沿战略”。主张在沿海地带、沿京广线地带、 沿长江地 带和沿陇海—兰新线地带等四条经济大动脉的基础上,建立“开”型的 战略性结构网络。 (4)“三环战略”。是指由周边地带的沿海和边疆构成外环, 重 点发展外向型经济,以各自不同的模式发展出口导向产业;以武汉为中 心的江汉平原、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和以重庆、成都为中心的成渝地 区构成内环,主要面向全国市场,提高水平,重点发展进口替代产业; 而介于内外环之间的黄河流域和皖、赣、湘、黔、川一线构成中环,重 点发展能源、原材料及其相关产业,为内外环服务。 区域中性论者主张,在产业政策上要倾斜,而在区域布局上则奉行 “中性”的政策。 二、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诸观点的评论 对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诸种观点,理论界联系十多年来改革开放和 经济建设的实践经验进行了评论,基本观点是: 第一种意见认为,“一个重点论”可能适用于中小国家,但未必适 用于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发展中大国的国情。 中小国家搞一个重点地 区,有可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但在中国,一个重点的格 局,可能对重点地区的相邻地带产生一定连锁反应,而对远离重点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