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08;G40-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870(2011)03-0061-04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其总人口和在校学生数的70%左右在农村,这一国情决定了农村教育尤其是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关系到促进我国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性问题。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突出地表现在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招生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生源困境。一方面储备生源(农村中学毕业生)比较充足,而另一方面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量却出现了大滑坡,这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从我国目前的经济、社会关联性等因素来探析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生源困境的深层次原因,对于培养农村高素质技能型、创业型人才,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发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城镇化率水平的提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生源现状分析 从我国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由于受到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招生的滑坡是从1993年开始的,其招生数额与在校生数额均大幅度下降[1]。首先,从与往年农村职业教育各项指标的纵向比较来看,我国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处于衰退的趋势。根据相关统计数据,以1997-2007年这11年为例,我国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数量由1997年的4395所下降到2007年的2995所,在职教职工人数由1997年的31万下降到2007年的24万,其中招生人数与在校生数在这十多年间起伏不稳,波动较大。其次,从与农村普通高中各项指标的横向比较中也处于劣势,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在校生数之比由2006年的1∶4.46上升到2008年的1∶4.78,毕业生数由2006年的1∶2.97上升到2008年的1∶3.92。以江苏省为例,中等教育阶段职业教育招生及在校生人数所占比例(表1)自2005年起呈下降趋势,职业教育招生相对于普通高中教育处于弱势地位,虽然近几年总体上职业教育招生形势略有所好转,招生规模略有上升,但考虑到农村学龄人口的自然增长以及与农村普通高中在招生规模上的差距在不断拉大,因此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依然面临着比较严峻的形势。 表1 江苏中等教育阶段职业教育招生及在校生人数所占比例 单位:% 年份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招生36.4 26.2 25.7 26.9 29.0 42.6 42.2 41.7 40.7 38.0 在校生 39.3 35.2 31.4 29.5 27.1 39.8 42.1 42.0 39.5 37.4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年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
图1 各级教育的综合平均收益率曲线 二、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生源困境原因探析 1、中等职业教育收益率与国家财政投资“双重困境”导致的有效需求不足 教育收益率对农业中等职业教育生源的影响。在诸多因素当中,教育收益率是影响个人受教育选择行为最显著的因素之一。当教育收益率不足以补偿家庭教育投资成本时,教育的激励机制就会失效,即个人会选择教育以外的其它途径进行投资。英国教育经济学家萨卡罗普洛斯(Psacharopoulos)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了一个教育收益率的普遍规律:即初等教育高于高等教育,而中等教育往往是最低的;同时,越是不发达的地区,与初等和高等教育相比,中等教育的相对收益率越低。考虑到在实际情况中,理性的个人在受教育行为选择时主要是把实现个人价值放在首位,但同时又不仅限于个人利益,往往也兼顾到实现社会价值,因此我们根据表1的数据通过赋予私人收益率和社会收益率不同的权重计算出不同级别教育的综合平均收益率①(见图1)。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条较为明显的“V”型曲线,而中等教育的收益率处于曲线的最底端,也就是说在三级教育当中中等教育的综合平均收益率是最低的,一些中国学者如岳昌君[2]、李春玲[3]等也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中国中等教育收益率处于较低的水平。对此的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认为,初等教育作为一种启蒙教育为受教育者奠定了基础,使之经历了知识从无到有的“质变”,而中等教育其主要目的是为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做准备,特别是对于落后的农村地区而言,传统的农业生产知识并不需要通过中等学校教育的方式获得,而获得基本的阅读和计算能力仅通过初等教育就大致能够实现,中等教育作为一个过渡的教育阶段,并不会对个人的劳动效率以及个人收入产生太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