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特区试验回答了什么 今年是经济特区建立十五周年。十五年来,经济特区进行了一系列 改革开放的试验,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提供了许多新鲜的经验,归结 起来这个试验已经回答了四个问题。 (一)对外开放不会导致资本主义。建立经济特区,试验对外开放 ,中央确定特区的建设资金要以利用外资为主,在采用外国先进技术和 先进管理方法方面,要放手去做。这是与我们过去三十几年所走过的完 全不同的建设发展道路。在当时确实是有人担心、有人害怕。担心经济 特区变成过去上海、天津那种外国租界,害怕利用外资多了、外商投资 企业多了搞成资本主义。正如邓小平同志说的那样:“对办特区,从一 开始就有不同意见,担心是不是搞资本主义,”“走了资本主义道路。 ”“搞了一辈子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忽然钻出个资本主义来,这个受 不了,怕。”经济特区的建设实践和成就明确地回答了那些有这样那样 担心害怕的人。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坚定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建设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有了可靠的政治保证,只要政权在我们手里,外商 的一切经营活动都必须严格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这样,对外开放,让 外商来投资经营,发展各种形式的对外经济合作和交流,都不会导致资 本主义,都不可怕。到1994年末,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五个 经济特区共批准外商投资30081项,实际吸收外资163.8亿美元,是我国 外商投资最密集的地方,这些外商投资对特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 的作用。而与此同时,经济特区的社会生产力发展起来了,国有资产在 整个经济的发展中壮大起来了,仅深圳经济特区在这十五年中,从无到 有,积累起了一千多亿元的国有资产,这些国有资产并且控制着关系国 计民生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部门,体现着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就是 邓小平同志得出的结论:“特区姓‘社’不姓‘资’。”外商投资占有 较大比重的经济特区尚且如此,其它地区就更没有理由“怕”了。 (二)对外开放有利于加快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发展是硬道 理。”加快经济发展,是建立经济特区题中应有之义。经济特区所取得 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0年的 国内生产总值只有21.1亿元,到1994年已经发展到1124.1亿元,14年增 长了50多倍;1980年的工业总产值只有11.2亿元,到1994年已经发展到 1397.3亿元,增长了120倍;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6 亿美元发展到 483.9亿美元,增长了300多倍。这样的发展速度是前所未见的。特区的 经验表明,充分利用对外开放的条件,完全有可能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生 产力的发展。 “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这是邓小平同志关于 经济建设的一条重要指导思想。经济特区正是抓住国际机遇发展起来的 。80年代初,世界兴起新的科技革命,导致国际性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 ,给我们提供了吸纳境外劳动密集型产业,开拓经济振兴之路的难得机 遇。经济特区先行一步,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充裕 的劳动力资源,低廉的土地和劳务费用等鲜明的比较优势,率先发展起 来了。到了90年代初,经济特区已经建成良好的投资环境,积聚起各方 面人才资源,又迅速地转向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抓住机遇是发展的关键 经济特区必须发展外向型经济,这是成败的重要标志。1985年夏季 邓小平同志在一次谈话中说:“特区的经济从内向转到外向,现在还是 刚起步,所以能出口的好的产品还不多。只要深圳没有做到这一步,它 的关就还没有过,还不能证明它的发展是健康的。”这个重要讲话促使 了特区经济向外向型转变,在80年代中期的3 年多的时间里经济特区的 产品出口率从百分之三十几迅速地提高到百分之六十左右,实现了向外 向型经济转变的要求,使特区经济在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资源、两 个市场的基础上健康发展。外向型经济成为特区经济的重要特色。 (三)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试验, 也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为了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在建立经济特区 之初,中央就确定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体制。在当时,城市的改革 还没有启动,基本上还保持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央允许经济 特区先行一步,试行在国家宏观指导下以市场调节为主的经济体制。经 济特区在这一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试验中,进行了大胆的 也是艰难的探索。改革计划体制、投资体制,改革金融体制、价格体制 ,逐步建立生产资料市场、劳务市场、土地市场、证券市场等等各类生 产要素市场,形成市场体系,较早地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建立现代 企业制度,把各类企业推向市场,使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迅速 扩大,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创造了一大批“最早”和“第一个”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