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作为我国经济的资金枢纽,其 改革已到了十分关键的时刻,尤其是国有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的转化过 程中,利率市场化似乎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金融理论界对此呼声很 高,似乎只要实行市场化利率,经济中的诸多问题就能迎而解。本文试 图就此谈几点看法。 一、利率管理模式的选择 当今世界各国的利率管理模式或体制由于经济市场化程度的不同而 有所不同。但概括起来不外乎下面几种:1、计划利率模式。 这是完全 由国家计划管理的利率体制,各种利率水平均由国家决定,而且以行政 命令方式要求各金融机构实行规定的利率水平;2、浮动利率模式。 中 央银行只规定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金融机构在这一利率水平 范围内可以根据资金的供求状况自行确定其存贷款利率水平;3、 自由 化利率模式。根据金融创新理论,利率自由化是指各金融机构根据市场 上资金供求状况独立地决定利率水平,而不受中央银行所左右;4、 完 全市场化利率模式。指利率完全由市场上资金供求状况来决定,政府和 中央银行对此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当今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曾 实行过完全市场化利率模式,即使象英美这样金融市场十分发达的国家 。事实上,严格意义上的完全市场化利率在实际中是很难实行的,因为 市场利率无时无刻不在波动着,即使等于均衡利率(即当投资等于储蓄 时的利率),也只是暂时的现象,况且实际中均衡利率究竟是多少,恐 怕谁也无法精确计算。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计划利率体制。其主要特点是利率水平固 定,不易变动。在管理权限上,各种档次的存、贷款利率水平基本上都 集中于中央银行,而且主要作为一种强制性的行政手段来运用。这种利 率管理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虽然有利于国家进行宏观调控,但却大 大弱化了利率本身所具有的调节经济的功能。尤其是在市场经济迅速发 展的今天,这种利率管理体制已越来越难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经济形势的 需要,产生许多不良的效应。显然,利率体制改革已到了无法回避的关 笔者认为,我国利率管理模式的选择是实行“市场利率”,即由中 央银行制定基准利率,其它利率基本放开,各金融机构可以根据基准利 率和市场资金的供求状况独立地决定其存贷款利率水平,逐步建立以中 央银行基准利率为核心的利率调控机制。显然,这既不同于完全市场化 利率模式,又不同于自由化利率模式。 二、我国目前尚不具备实行市场化利率的条件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建立和完善,计划利率体制的种种弊端日益暴 露。计划利率体制既不能反映资金的真实价格,又不利于国有企业及国 有专业银行经营机制的转换,甚至引发金融秩序的混乱。1993年上半年 一度出现的乱集资和乱拆借实质上是由于利率过度管制所导致的。 那么是否只要放松利率管制,实行市场化利率,就能解决由于计划 利率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而产生的诸多矛盾呢?其实只要认真分析一 下目前我国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微观经济基础,就会发现问题并非如此简 单!市场化利率模式固然具有很多优势,但其优势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 能有效地发挥出来。相反,如果基本条件尚不具备就过早地实行市场化 利率,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使现存的问题更加恶化。可以说目前我国 还远远没有达到实行市场化利率所的必备的基本条件。 (一)国有企业严重缺乏内部约束机制。 由于国有企业产权界限不明晰,组织结构不完善,预算软约束现象 仍然普遍存在。这些企业具有强烈的扩张冲动,投资需求十分旺盛,对 资金需求的利率弹性十分低,甚至无弹性,利率无法对之起到调节资金 需求的作用。在当前市场利率普遍高于计划利率的“双轨利率”情况下 ,一旦放松利率管制,势必导致平均利率水平的上扬。一方面难以形成 相对稳定的市场利率;另一方面,即使利率水平的上升幅度较大,国有 企业对资金的需求由于利率弹性低而不会有所下降,使利息作为资金成 本起不到应有的约束作用。因为很多企业在向银行申请贷款时,根本就 没有打算归还,而银行出于各方面的压力又不得不贷。所以银行信贷资 金似乎总是满足不了投资需求。要知道在西方发达的金融体系中(如日 本),银行信贷员的一个主要工作就是向企业“推销”自己的贷款,而 有的企业却不敢要,因为担心不能按期归还。我国企业中缺乏的就是这 种自我约束机制!一个尚未建立自我约束机制的企业不可能完全根据市 场供求状况来组织生产,其表现出来的资金需求往往是扭曲的,导致资 金总供求状况也是扭曲的,由此形成的市场既不稳定,亦不能真正反映 市场资金的供求状况,甚至误导资金流向。 此外,国有企业缺乏自我约束机制严重制约了国有专业银行向商业 银行的转化。据初步统计,每年新增贷款总额中,约有五分之四的资金 流向国有企业,其中相当部分是为了维持亏损企业生存的“政策性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