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是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和关键,是 新时期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是解决眼下诸多经济矛盾的重要举措。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在我国80年代初就已经提出来了。所谓 经济增长方式,就是实现经济增长的途径和模式。通常而言,它是一个 国家或地区以一定的方式,通过对社会现有资源的利用,求得社会商品 和劳务的增长,最终实现经济的现代化和人民生活的富裕。经济增长方 式是一个不断变动的历史过程,一般是先以解决社会财富的数量多少问 题为主要特征,然后才发展到以解决社会财富的质量高低问题为主要特 关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涵,目前国内理论界存在不同的理解。 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确切地说,应是由以外延的 增长为主向以内含的增长为主的转变。尽管在理论分析上可以把经济增 长方式区分为外延的增长(粗放型)和内含的增长(集约型),但是, 在现实经济中,经济增长的两种方式并非互相排斥,外延的增长中往往 包含内含增长的因素,内含的增长中同样包含外延增长的因素。一般而 言,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或者以外延的增长为主,或者以内含的 增长为主。单纯外延的增长或者单纯内含的增长,只是例外的情况。 另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应是以偏重数量扩张 的速度型向速度和效益结合型的转变。以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实质 上属于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 变,是发展思路的转变,即以偏重数量扩张、单纯追求增长速度而忽视 经济增长质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以提高经济效 益为中心的转变。 还有观点认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就国民经济整体而言 的,而不是针对某个企业来说的。就宏观经济而言,提出经济增长方式 的转变是必要的。它作为一个长远的方针,符合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我国 的实际。但是,就微观层次而言,企业扩大生产是依靠外延的增长还是 依靠内含的增长,属于企业自主决策的范围,企业将根据投入与产出的 比较分析做出选择,政府需要从政策加以引导并鼓励。 经济增长方式主要受三方面的因素影响。一是社会资源数量多少和 质量高低的影响。在资源矛盾不突出的社会,其经济增长方式往往是高 投入、高消耗、高速度为主,相反,则以低投入、低消耗、高速度为生 。二是技术水平高低的影响。在技术水平不高的社会,住住只能是高消 耗、低产出为主;而当技术水平较高时,则可以转到低消耗、高产出为 主。三是制度性因素的影响。其包括经济的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运行机 制,包括政治的、法律的规范,包括对社会资源的配置机制和使用机制 。当制度性因素相对适宜时,经济增长往往表现出低投入、低消耗、高 速度;而当制度性因素不适宜时,则又表现为高投入、高消耗、低速度 关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专家们认为主要有 三个方面:一是由中国经济发展所处阶段决定的。 中国经济进入“现代标准工业化”新阶段以后,推进经济增长的因 素将发生重大变化。这种变化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农业部门对经济增长 的贡献份额将显著下降,原来那种主要依赖于农业提供积累推动工业发 展的方式将被主要依靠各部门内部积累和为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与其 他帮助的方式所代替。 随着中国国民经济发展进入“现代标准工业化”新阶段的开始,以 工业部门为主体的第二次产业和以广义服务部门为支柱的第三次产业的 整体效率虽然明显提高,但在短期内要求第二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既为 支持农业部门的持续增长提供资金支持和就业等方面的帮助,又为支持 本部门的持续高速增长提供积累,必然会遇到“剩余创造力”不足的约 束和既定产业构造的约束。这就要求我们大力鼓励先进科学技术的发现 、发明和创造,积极引进和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和适用生产技术,努力吸 引和有效使用外资。但是,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外资的引进和使用既不 是无限供给的,同时也是有代价的。在资源和产业构造给定、各产业部 门能够承担的采用新技术的代价给定条件下,取得资源和改变产业构造 的方式就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中国各个产业部门的增长方式 切实从外延为主转向内含为主、从粗放经营为主转向集约经营为主,努 力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如果没有这种转变和提高,不仅第一次产 业,而且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增长,都将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出现萎缩。 二是国民经济均衡增长规律的客观要求。 在中国经济进入“现代标准工业化”新阶段以后,制约经济增长的 因素将发生重大变化,反映这种变化的国民经济均衡增长规律在客观上 也迫切要求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经营为主转向集约经营为主,经济整体 素质从一个较低层次上升到一个较高层次。 首先,国民经济均衡增长规律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经济增长既是经 济结构转变的结果,又是经济结构进一步转变的原因,二者互相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