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部地区差距是一个长期困挠国人的问题。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是建设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在弥合差距的努力抗争中不难发现,将东西部 地区差距纳入系统的轨迹中思索,将启迪一系列新的认识。 一、东西部地区差距的整体性认识 从整体上看,东西部地区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经济、科技、社会、文化方面的差距 上述四项差距中,东西部地区最明显的差距是经济差距。经济差距的形成与 两个地区科技、社会、文化的差距息息相关。换句话说,正是科技、社会、文化 差距才造成了东部与西部间经济差距的拉大,经济差距的形成又巩固了科技、社 会、文化差距的存在。但经济差距是人们衡量地区差距的主要窗口。 (二)行政区划之间及其内部的差距 行政区划的整体性特征表现是复杂的,关键是将多大的行政单位视作参照体 系。认识逐渐趋向于将陕、甘、宁、青、新、内蒙、云、贵、川、藏、桂十一省 区划为西部,其余诸省谓东。从总体上讲,这东西两大版块差距是存在的,以有 些指标为参照系,差距明显。 整体又是一个相对概念。将省、自治区放在系统的整体中审视,依然会看到 程度不一的态势。 行政区划间的横向比较可能得出如下结论。发达的东部地区某省的贫困地区 与落后的西部地区某省的贫困地区经济指标相差无几或明显低于省际间经济指标 的差距。同理,东部地区的城市经济与西部地区的城市经济的差距明显小于地区 间差距,一些东部城市的经济、科技、社会、文化发展综合指标可能还会落后于 个别西部城市。 (三)地形地貌的整体性差异 地形的整体性差异是东西部差距中的重要范畴。提出地形整体概说的基点立 足于除极地、冰川、冻土带外的基本地理特征在我国都能找到相同的位置。 不同的地形地貌可能带来不同的经济效益。例如,平原、盆地、河谷、草原 、高原、丘陵、山地、深山等不同地区呈现明显的经济差距。一部人类文明史证 明,优越的地理环境对人群的聚居产生强大的拉动效应。其缘在于良好的自然条 件首先有利于农耕的拓展,继而充足的食物供给方为人口聚居于斯赖以生存的基 础,这就不难理解在上述地形序列中人口聚居程度呈明显递减。有限的土地上能 满足人口高度密集是城市产生的重要前提,城市的主体产业是二、三产业。在等 量的土地面积上二、三产业可以比第一产业创造高出很多的经济收益。因此,东 西部地区对比的结果,东部地形相对平缓,河网密布,占全国90%以上的人口 居住在北京—太原—西安—成都—昆明一线的东地区。自然因素为东西部差距找 到了与生俱来的契机。 (四)相关政策的整体效应 人类不仅是大自然单纯的适应者,而且是征服自然的创造者。在政策因素的 作用下,国家于西部地区开矿山,找油田,建工厂,同样建立了一批不同规模的 城市,但这些城市多缺乏足够的农业支撑。 本文探讨的政策整体性原则系指,如果视政策为一个系统,在横的方向应包 括经济、科技、社会、文化诸子系统;在纵的方向则包括中央、省、市、县各行 政层次作出政策规定的子系统。无论是横还是纵,政策的整体性原则宗旨明确— —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而不是扩大。 二、东西部地区差距的层次性认识 系统的层次性产生于系统的整体性。整体是层次的基础,层次是整体分析的 正如前文已述,透过整体差距的视角,东西部地区经济、科技、社会、文化 诸方面均存在不同的发展水平,经济差距集诸多差距之大成。东西部地区差距重 点在经济差距的层次分析。 将经济作为一个系统其层次性划分有: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部类的划分 ;农业和工业的划分;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建筑建材、商业服务业的划分; 农、轻、重的划分;三次产业的划分……。 按照人们普遍接受的三次产业的划分标准,一次产业(农业)受社会经济条 件和自然地理条件制约较大,西部地区农业基础条件较之东部先天不足。东西部 差距的弥合指望第一产业有较大的难度。 缩小东西部差距的出路在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二产业是第三产业的基 础,发达的第二产业蕴育第三产业的勃兴。 第二产业本身就是一个庞杂系统。按照划分的标准不同它可以分为基础工业 (原材料工业)和加工工业或轻工业和重工业。统计口径将其按产品属性分别划 分为机械、冶金、化工、纺织、电子、仪表、建材、轻工、医药等子系统。深入 一个层次,仅以机械为例,又可为为普通机械、精密机械、重型机械、专用机械 等二级子系统。普通机械下含机器制造,普通机具、运输机具等三级子系统。运 输机具下含机车、汽车、摩托车。其中仅汽车又是一个包含门类甚多的子系统。 冷静地审视第二产业的层次结构和东西部区域的差距后可以清楚地看到,第 二产业的基础产业即原材料工业由于西部的矿产优势为其二次产业的重点,东部 地区则因历史原因形成加工工业为重点的产业布局。几十年计划经济体制下扭曲 的价格体系保证了在同样的投入额度前提下可获得比原材料工业高得多的利润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