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主银行制度,其实并无严格的定义,它泛指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交易习惯 。其特征是:(1)在向该企业贷款的多个银行中,主银行占有最大的融资份额 ;(2)主银行持有该企业的一定股份(法律规定不得超过5%,)并且是其最 大的股东之一;(3)主银行往往是企业最大的债权人;(4)主银行通常向该 企业派遣董事等高级管理人员,并监测企业的财务及经营状况,在必要时,对企 业的决策作出干预;(5)企业与主银行之间保持长期稳定的综合交易关系;( 6)当该企业经营上出现危机时,主银行会积极组织援救。在五、六十年代日本 经济的高速增长时期,其特有的主银行制度极大地支持了战后日本设备投资和出 口主导型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描述和分析主银行制度的历史渊源与运行机制, 来说明其产生和存在的原因及所起的积极作用,从而找出对我国银企关系改革的 有用启示。 一、主银行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政府为了保证军需产业的资金需求,几乎对所有的 军需企业都指定了金融机关,这些金融机关必须无条件地满足该企业的资金需求 。但是日本主银行制度的真正形成还是在战后的经济复兴时期,并且在以后的经 济高速增长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日本战败后,以美国为中心的战领军在重建日 本经济时,彻底解散了原来的旧财阀及其所控制的持股公司,原来由持股公司固 定拥有的那部分股票被重新处分,这就使这些企业战前的大部分安定股东不再存 在,从而面临着随时被收购的危险。为此,旧财阀系企业,便通过相互持股,加 紧做好稳定股东的工作。由购买股票产生的大量资金需求,就使银行在这个过程 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从而导致了经济复兴时期企业与主要往来银行的这种新型银 企关系的形成。 在这之后的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以重化学工业部门为中心的企业,有着 旺盛的投资需求,相对于银行有限的资金供给来说,供需矛盾比较突出。这样, 银行在分配信用额度时,其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对方企业是否与该银行存在 着主银行关系。因此这种习惯促使了日本的主银行制度得以进一步发展。并在资 金上支持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 二、主银行制度的运行机制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日本的主银行制度在五、六十年代达到顶峰,形成了一 套包括正式的惯例、机构安排、工商企业和各种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的公司融资 与治理的体制,其核心是主银行与企业的关系。在这种关系的维系过程中,企业 有向银行提供信息的义务,银行有对企业进行审查监督的权力,在必要时,银行 可参与企业的治理,这是主银行制度区别于其它类型银企关系的重要之处。一般 说来,主银行与客户企业在下述几方面发生联系: (一)提供贷款。战后日本企业融资方式的一大特点就是间接融资在企业资 金来源中所占的比重较大,也就是银行贷款的比率较高。而在银行贷款中,企业 对主银行的依存度又较高。典型的主银行通常对企业的短期资金需求独自承担最 大的份额,一般占总额的15%左右。 (二)交叉持股。日本公司治理的特征是法人持股和交叉持股,虽然主银行 最多只能拥有企业5%的股份,但在必要时,主银行可以动员集团内的信托银行 、保险公司、贸易公司和其它企业进行一致投票。因此,在紧急情况下,主银行 潜在的投票能力要比所有权的百分比大得多。 作为所有者,银行不仅关心企业的当期盈利能力,更注重企业的长期健康发 展。他们一般很少在股票市场上出售股份,相反,还千方百计地保持所拥有的股 份。这样,日本的企业很少象美国那样受到证券市场的冲击,而可以将注意力集 中到开发新产品,增加市场份额上去。 (三)结算帐户。主银行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观察客户每天结算帐户款项的 流入流出,进而对企业财务力量的变化进行分析。 (五)信息交流。在主银行制度下,企业将属于企业秘密的情报,如公司战 略和投资计划等,定期向主银行公开,主银行认同后,就会全力提供该企业所需 的资金。同时,根据必要的贷款协议,主银行也为其客户提供各种有价值的信息 及投资银行服务,如与银行资产或不动产有关的兼并及流动,以及介绍潜在的商 业客户等。这就使主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得以充分地沟通。 三、主银行拥有企业经营支配权 作为企业最大的债权人和外部最大的股东之一,主银行拥有企业的经营支配 权。但是这种经营支配权的行使,在企业的不同生命周期及财务状况下,其表现 各不一样。企业在财务状况较好时,主银行只作为企业平静的伙伴而存在:向企 业提供信息、咨询,注意企业资产流量、动向,提供日常金融服务等,与一般债 权人没有什么不同;而企业在出现严重财务危机时,主银行通常介入企业的经营 管理,采取救济措施。这种介入大多是以直接干预的方式进行的,如企业原高级 管理层将被迫离职,而由主银行派遣的管理小组全面接管危机企业,即主银行拥 有决定企业命运的强大的商业和法律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