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农业问题,现在成了人们谈论的焦点。公众共同的感觉是食 品价格上涨幅度过高过快,反映出农业生产供给不足。人们研究这一现 象时,虽然列举了很多原因,但缺乏进一步的分析。如资源条件差、抗 灾能力弱、投资太少、科技水平低和经营规模过小等等,这都是在发展 中国家一些长期发生作用的一般性因素,并不能据以说明这两年涨价的 成因,也不能针对存在于中国的特殊性障碍因素,提出治理措施。应该 进行更加具体的考察与分析,以利明确认识、对症下药,集中精力于现 阶段行之有效的政策目标。 二 (二)我国国民经济目前正处于体制转型时期,即由计划经济过渡 向市场经济。现时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多数和这个转型过程主 、客条件的变化有关。 制度变迁和经济发展二者相互作用、乃是贯穿人类历史变化全过程 的一条主线。每当制度转换时期,还会出现带有过渡期特征的复杂现象 。至今,关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经济学解释,还不多见。可是 这种转换经历,不仅存在于社会主义国家,而且存在于一些发展中国家 。因为,二次大战后,这些新独立国家为追赶先进工业国,都在不同程 度上实行过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据此,我们可以从这些国家的共 同经历中发现某些规律性的东西,为认识农村当前出现的问题,提供一 (三)经济体制不同于政治制度的转换,前者所具有的经济性质和 依存条件,决定它需要经过一个系统发育过程,它的变革一般是渐进式 的,这样就形成一个过渡期,其特征是原有经济的结构性缺陷,尚未较 正过来。新旧体制并存,同时从深层次上朝着不同方向对人们的经济行 为施加影响,产生不同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结果。 体制的转换,不可避免地牵动并改变原有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改 革的利益分配也不是均质的。因此不同的利益集团,对各项改革政策会 有不同的反应,又反回来影响改革的进程。正面的、负面的影响相互交 错,引出许多违反人们预期的变化。 一般情况下,制度安排是在政府主持下进行的,对政府来讲,这是 一种自我完善的历史使命。在过渡时期,政府、执政党及其它政治组织 所选择的宏观政策具有决定性意义。它既能加强改革的激励因素,也可 能形成对改革的制约因素。改革向政治组织提出要求:能集中转换时期 来自各方的信息,能摆脱旧体制惯性作用的影响,积极促进新体制的发 育,能善于缓解人民内部矛盾,选择改革与稳定的政策融合点,为制度 转换建立安全保障。这是一个集体学习过程,不可能一起步就干得完美 无缺。政府承受着来自各种利益集团的压力,在不少问题上常陷于两难 处境。此外,传统文化、需求偏爱也影响人们的选择。因此,在工作过 程,很难避免主观失误,并和前述其他因素一起,作用于改革进程,出 现某些曲折反复现象。我们所以强调:发生在改革中的问题,只有通过 改革来解决,就因为来自各方面的对改革的阻力,不可能自行消失。改 革每推进一步即意味着增加一分动力,减少一分阻力。反过来,也可以 三 (四)这几年农村总形势是好的。前些年的改革,为农业生产创造 了新的动力,加上中央高度重视农村,重视农业,重视农民问题。几年 来领导、干部、群众共同努力,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农产品供给得到保 证。此外还在发展外向型经济,发育市场中介组织,推进开发性农业、 制度创新和组织建设等方面,有所发展和创造。这一切,均应当充分予 以肯定。但改革尚未成功,在新旧体制并存格局下,旧体制仍在发生作 用,障碍着农村经济与社会的顺畅发展。 为什么说改革尚未成功?原订计划是:第一,建立一个微观经济基 础;第二,建立市场经济环境;第三,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农村新的 经济结构。这三条不论哪一条都未完全实现。人们有一种误解,认为目 前改革重点转到城市,农村主要任务转向抓紧发展生产,保障供给。改 革任务被淡化了。出现生产波动时,强调重视农业,加强其基础地位, 是完全必要的。但如何激励农民生产积极性,在改进制度、政策方面考 虑较少,从而减弱了推动开放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力度。 (五)粮食价格上涨过高,究竟是什么问题?是生产供给问题,还 是别的问题。改革起动后,农民从事生产一直是积极的。何以见得?第 一,放开价格的产品,如水产、 禽畜、 蔬菜、 水果等供给是好的。 1978年,畜禽肉类产量一千几百万吨,至1994年增长到4千4百多万吨, 现在人均39.4公斤肉类消费,已超过国际平均水平,出现了肉禽滞销, 企业亏损。人们都晓得肉类是由谷物转化的。第二,粮食生产年度增长 率都超过人口增长率(1983、1984年的超常规增长是难以继续的)。第 三,粮食生产确有波动,有的出于天灾,而大部分年份是由于粮食生产 比较利益太低。生产随价格的变化而波动。价格高,农民生产积极,价 格低,就不积极。粮食价格和工业品和经济作物之间还未出现均衡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