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国务院出台了为期三年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然而,两年已经过去,中国物流业呈现出种种乱象。针对物流业存在的症结,北京物资学院王之泰教授早在世纪之交提出的“物流的灵魂在于系统,物流的水平在于科技,物流的关键在于管理,物流的成败在于体制”[1]就给出了解决的思路。然而,种种乱象的现实却说明相关部门尚不清楚“如何建立物流系统,怎样开展相关创新”。本文将通过构造区域物流创新系统逻辑模型并提出其应用思路来进行相关尝试。 一、区域物流创新系统的逻辑模型 (一)模型组成 区域物流创新系统的逻辑模型包括创新主体、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内容四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分别包含三种要素,形成了所谓的“四三结构”模型[2]。依据可否直接衡量的标准,可以把十二个要素进行分类,隶属于创新主体、创新投入、创新产出的要素归类为状态要素,可以采用相关参数直接衡量;隶属于创新内容的要素归类为过程要素,需要借助相关参数间接反映。综合考量九种状态要素,它们构成了传统意义上的区域物流系统,而由于三种过程要素的引入使得“区域物流系统”升级为“区域物流创新系统”。 1.区域物流创新主体。 (1)物流管理机构。物流管理机构包括与物流产业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和行使政府职能的行业协会两部分,前者包括发改委、经信委、交通、铁道、航空、税务、商务、海关、公安等,业内称之“九龙治水”;后者包括国家层面的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地方层面的各类现代物流协会,为有效协调管理行为,国家和许多省市还成立了由多部门组成的现代物流工作联席会议。 (2)物流供需机构。之所以把物流供需双方都作为创新主体来看待,是因为目前物流服务专业化不够和物流需求社会化不足并存的现实。物流供给机构包括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两部分,前者专门向社会提供物流服务;后者作为职能部门,主要承担主体企业的外部物流活动(供应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它们除了大部分是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历史遗留之外,还有一部分是因为“社会物流服务专业化不够”的新生部门。物流需求机构包括政府工程、制造企业、商贸企业、居民个人等,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物流需求正在由企业驱动向顾客驱动转换,物流需求的总量和类型出现了倍增趋势,伴随这种倍增体现出的现实与潜在需求不断地牵动着物流供给机构的神经。 (3)物流科研机构。物流科研机构是指一个区域内跟物流相关的实验室、科研所、研究院等,从隶属关系角度,可以划分为高校类科研机构、企业类科研机构和独立类科研机构,它们从工程和管理两个方面开展各种跟物流有关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研究。
图1 区域物流创新系统逻辑模型 2.区域物流创新投入。 (1)物流人才。物流人才作为促进区域物流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根据从事具体工作的差异可以划分为管理类、科研类和操作类,他们广泛分布于政府部门、企业和科研机构。物流人才培养功能主要由高等院校、高职高专和社会机构来承担,目前包括物流管理、物流工程两种专业培养和物流员、助理物流师、物流师、高级物流师四级培训认证。 (2)物流资金。物流资金来自民间和政府两部分。物流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需要充足的资金予以投入,这为物流金融产品的开发预留了足够的空间。物流目前是微利性行业,需要财政税收予以扶持,这为相关利益主体的博弈设置了发挥的平台。 (3)物流科技。物流科技可分为物流科学和物流技术两个层面,前者侧重于基础理论,后者侧重于实践应用。物流技术可进一步细分为软技术和硬技术两个方面,软技术如发展路径、协作模式、管理方式等,突出体现为物流标准;硬技术如物流信息化技术、物流设施技术、物流设备技术等,突出体现为物流专利。 3.区域物流创新产出。 (1)物流产品。目前,业界有一种把“物流产品”等同于“物流设备”的观点。实际上,这经不起推敲,有些偏差。物流的本质是服务,“物流产品”是物流服务供给方向物流服务需求方提供的无形产品;而“物流设备”则是在物流服务提供过程中所需要的生产要素,是帮助“物流产品”实现的条件。 (2)物流产业。物流产业是物流资源产业化而形成的一种复合型或聚合型产业[3],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自国家“调整和振兴规划”后,物流产业在各地经济中的产业地位明显上升,不少地方把其归类于支柱产业,有的甚至与“高新技术产业”并重。物流产业本身出现了很多细分产业,为区域物流的差异化发展提供了空间;《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对现代物流业所进行的11项鼓励类分类,为物流产业的内部结构调整提供了方向[4]。另外,除了产业地位、产业结构外,产业布局也是区域物流产业中的重点环节。 (3)发展环境。物流发展环境既是区域物流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也是区域物流多年发展的产物,具体包括物流硬件环境、物流软性环境和物流服务环境。硬件环境主要指物流基础设施,如交通设施、物流园区、作业场站、信息平台等;软性环境主要指物流相关政策环境和物流主体的关系环境,前者如发展规划、政策法规、建议意见,后者指物流管理机构、物流科研机构、物流供需机构间的沟通性或互动性;服务环境,即服务于物流产业发展的环境,本属于软性环境,但鉴于构成复杂性和日益重要性,而将其单独列出,具体包括物流科技服务环境、物流要素服务环境和物流中介服务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