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商务部2011年4~5月信息统计,全国主要大中城市18种蔬菜平均批发价环比累计降幅20%。而与此鲜明对照的是,菜农面临极低的收购价和大量蔬菜滞销,而零售端消费者并没有感受到菜价下降的迹象。“种菜不赚钱,买菜不省钱”的背后,不仅农产品产业链生产受挫,而且作为消费者的城镇居民也付出较高代价,“菜甚贵,伤民;甚贱,伤农”。上述情况并不是简单的价格问题,渠道不畅、信息不灵、不能及时把握市场需求是造成“菜贱伤农”的主要原因。而农产品每经过一个流通环节,所产生的成本与费用通过“叠加效应”,逐渐传导至终端消费者,是推升农产品零售价的主要原因。正因如此之,农产品流通体系的不完善这一深层次结构性原因,是当今这一现象的本质所在,本文正基于此,作如下研究。 一、当前我国农产品物流体系及运行模式的特点 农产品物流是以农业产出物为对象,通过一定程度的加工、包装、储存、运输和配送等物流环节后,最终传送到消费者手中,是农产品保值增值的活动。目前,我国农产品的物流体系及运行模式特点如下: (一)我国农产品物流现行模式类型及弊端分析。 我国农产品物流主要有四种模式: 1.契约式物流及弊端。 契约式物流是指农户提供农产品,由加工企业或合作社负责进入市场,两者之间通过合同契约加以连接的方式。此种方式是当前城郊比较普遍的农产品物流模式。其弊端主要表现在: (1)企业(合作社)直接面对分散农户,其配送成本居高不下,市场交易费用高; (2)农户处于弱势地位,农民利益容易受到侵害; (3)农户与企业(合作社)之间利益连接关系松散,违约现象经常发生。 2.直销式物流及弊端。 直销式物流是指由农户或农产品基地自营配送,将农产品送到批发市场或消费者手中。其弊端主要表现在: (1)流通数量少,流通范围小; (2)这是一种最原始的物流形式,不适应当今经济社会发展大流通的需求。 3.联盟式物流及弊端。 联盟式物流是指将农产品的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物流企业(包括流通加工企业)以利益联盟的方式进行相互优势互补而形成的战略联盟。其弊端主要表现在: (1)联盟上下游、中间商因利益关系相互之间以及对最终消费者进行信息封锁; (2)随着交易量的扩大,由于联盟的松散性,因而带来管理效率的低下。 4.第三方农产品物流模式及现行的不足。 第三方农产品物流是指除生产者与消费者之外的、专业从事农产品储存和流通加工的企业,其优势在于利用自己物流服务的优势促进流通与生产的分工合作,有利于物流标准化运作。其不足在于: (1)第三方农产品物流在我国目前起步较晚,涉及范围有限,社会认同不足; (2)第三方农产品物流对专业化物流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高。 (二)我国现行农产品的物流体系的特点。 目前,我国现行农产品物流仍以常温物流和自然物流为主,在经营方式上仍采用集市贸易的摊位形式。这直接导致农产品流通过程中时间长、效率低、消耗大、效益低,具体特点表现如下: 1.税费过高,且重复征税。 物流企业之间由于业务需要,往往对同一运输业务需要进行分工协作。现行的税制常常造成同一业务不同企业间重复征税,并且对于运输活动来说,我国的路桥费高已是全世瞩目。路桥费直接抬高物流成本的1/3以上。同时,运输、装卸搬运、仓储、配送、代理等不同物流服务之间的税率不一,也是造成物资流通不畅的重要原因。 2.农产品物流体制不健全。 在我国,农业主管部门只是负责产前农产品的规划和种子等农用物资的信息发布,粮食主管部门管理农产品的销售,这就造成农业生产的规划与销售脱节,农业生产经营缺乏行政部门的有效指导。这样的职能设置割裂了农产品产业链的管理,阻碍了产销一体化。 3.农产品物流环节多,价格“叠加效应”明显。 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消费者手中,需要经过产地收购、中间运输、销地批发、终端零售等环节。每个环节必然产生相应的成本和费用,而且从事流通业务的市场主体也需要获得合理的回报。这样层层加价后,价格最终传递到终端消费者,这种“叠加效应”直接推升了农产品的零售价格。 4.小农经济分散经营模式仍是主流。 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所面临的“小农户大市场”的矛盾依旧十分突出。农业生产规模小、组织程度低的现象比较明显,并且在农产品流通环节上因渠道单一没有形成多渠道营销体系,大量的农户依靠自己去解决运销问题。再加上单个农户与市场之间缺乏联结机制,规模经济效益就很难产生。 5.物流技术落后,信息化水平低。 当前,由于缺乏大型、专业化第三方农产品物流企业,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损失较大。我国果蔬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至储存等环节上的损失是发达国家的数倍。再加上农村物流信息网络设施十分不健全,农产品流通信息不畅,供求信息共享程度低,这就造成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农户无法根据市场需求知道自身生产,短缺与过剩交替性变化的现象在我国广泛存在,这样极大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