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具调控工具属性,并成民生符号性产品的保障房,注定在聚光灯下成长。 自2010年5月19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称住建部)与各地政府签订《2010年住房保障工作目标责任书》以来,新建580万套保障房就被置于公众视线的焦点,而2011年建设计划中,这一数字更被调整为1000万套。 巨大体量保障房建设所必需的1.3万亿资金从何而来,已经成为中央和地方、财政拨款和社会资金博弈的焦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社会资本代建合作以及银行、基金等金融工具的加入使得这场博弈愈发纷繁复杂。 路径徘徊 廉租房建设资金的剩余和越来越多的城市选择不再建设经适房等因素直接导致今年公租房的建设规模位居首位 2010年12月,住建部将2011年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上调至1000万套,超出2010年580万套年度目标的72%。这已是住建部连续第三年大幅上调保障房开工数字——2008年保障性住房确认的建设规模仅为100多万套。 当时,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曾在公开场合表示:1000万套保障房是明年的新增建设计划,而并非是“滚动数字”。“这个数字很惊人,中国一年的商品房竣工量也不过600万套”。 而要完成这一“巨量目标”,保障房建设的路径设计与机制保障,就成为各地不得不做出选择的重大问题。 住建部上调2011年保障房开工计划的通知下发后,各地被迫修改此前制定的保障房建设方案。住建部要求各地在调整之前上报方案时,尽力增加公租房建设任务。 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秦虹告诉记者,廉租房一般面向城市户籍低收入家庭。地方政府通过建设、货币补偿和公房减租等方式,完成“应保尽保、全覆盖”的保障目标难度并不大,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廉租房建设资金的剩余;而经济适用房当前在绝大多数城市均倾向于“定向分配”,由于在分配及退出环节饱受争议,有些地方甚至提出不再建设经济适用房。 “正因如此,今年公租房的建设规模将最大。它包括两部分:一是园区性质的公租房,主要由企事业单位利用自有土地自建,或是园区政府为企业职工配套建设;二是城市内的公租房,针对收入介于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二者之间的‘夹心层’人群以及在城市工作一定年限的外来务工人员”。秦虹说。 鉴于公租房在保障性住房体系中份额不断扩张的政策推力,原住建部住房保障司司长侯淅珉在接受《中国投资》杂志专访时曾经表示,“廉租房和公租房今后将逐步实现并轨的趋势已经显化”。 在一些较早实践公租房政策的城市,廉租房和公租房在土地使用、资金来源和房源管理层面已出现事实上的融合。财政部此前曾发文称,“允许各地在完成当年廉租住房保障任务的前提下,将土地出让金净收益、公积金增值计提、廉租住房保障专项补助资金用于发展公租房”。国土资源部、住建部也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用地和建设管理调控的通知》中提出,探索公租房用地“逐步与廉租住房并轨、简化并实施租赁住房分类保障的途径”。 全保障挑战 各国经验表明,适度的公租房支出,不会给政府带来很大负担。然而目前很多地方采取的“全保障”模式势必会对政府财政资金带来挑战 1000万套保障房的计划对市场预期构成强烈冲击,但更多的人对目标的落实心存疑虑。 因为,很明显1000万套保障房计划的出炉,在某种程度上揭过了社会对2010年580万套保障房完成不力的追问。 临近“十二五”开局之年,各地政府积极“备战”保障房的姿态格外高调:上海“十二五”期间计划新建住宅约1.3亿平方米,各类保障性住房将占新建住房总套数的6成;天津“十二五”期间将新建各类保障性住房45万套,3100万平方米,新增享受租房补贴家庭7万户。南京、济南和西宁等省会城市也通过地方媒体发表了内容相似的保障房“宣言”。 但是,从公开资料中记者获悉,兰州市2010年廉租房建设任务是4316套,截至9月初,开工只有254套,开工率尚不足10%。为此,兰州方面曾被省政府点名批评。迫于压力,兰州市提出“百日会战”口号,突击开工保障房建设。同期,有媒体报道称,北京、深圳等多座城市的保障房工地,均存在“抢进度”、“临时抱佛脚,象征性地开工”现象。 保障房正常的建设周期是2-3年。也就是说,2010年的580万套保障房大规模上市,形成有效供应的时间应该是2012年前后。这也意味着,2011年的1000万套保障房大规模落地至少要等到2013年左右。3年之后,如此大体量的类似房屋集中上市是否符合市场需求及有无此必要等问题,目前仍无定论。 在华远地产公司董事长任志强看来,各国经验表明,适度的公租房支出,不会给政府带来很大负担。然而目前很多地方采取的“全保障”模式势必会对政府财政资金带来挑战。 市场筹资探索 保障房建设骤然提速所催生的巨大建设资金缺口已经获得央行、银监会等部门的表态。各部门纷纷表示正在研究制定支持保障房建设的贷款政策,积极支持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公租房、棚户区改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