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保障无疑是一个社会热点问题。从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以及由此产生的快速城市化,正是中国住房问题凸显的时代背景。但是,仅仅因为城市化进程,并不足以解释住房问题何以发生的全部原因。因为中国同样面临着由再分配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型,这一转型也是导致各类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具体到住房问题,中国再分配体制下形成了以单位为基础的住房福利制度,市场转型过程中这种较低水平的住房保障制度被打破,代之以市场化取向的住房发展模式。住房的市场化实践由于社会成员的差异带来住房阶层化问题,一些社会边缘和底层群体被排斥在住房之外,进入民生时代后这种局面由于国家公共性的回归而发生了转变。当前关于住房保障制度改革的研究集中在改革背景、进程、思路、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措施等方面,①也有研究引入了社会政策中的社会排斥理论,发现了住房保障制度改革的分割性特征。②但是,住房保障制度改革是一个制度演化的过程,基于制度演化的路径依赖,这个过程既受到计划体制下原有住房福利制度的制约,又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利益主体博弈的结果,因而是一种不断生成性的制度。不同于以往的研究,本文在市场转型的分析框架下,结合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揭示了住房保障制度在转型社会中的实践形态,以及再分配下的住房福利制度被打破后的再结构化过程和逻辑。 一、从再分配到市场中的住房改革 1.再分配体制下的住房福利 再分配体制下的住房保障模式,是与当时的社会生活组织方式相适应的。建国后,配合国家对整个社会体制的选择,我国在资源配置、社会调控和组织管理三个方面,建立了单位体制,构成了社会调控的基层体制。在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国家通过单位组织来调控社会资源,成为落后社会形态下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一种理性选择。国家以单位为基础完成资源的再分配,大部分城市社会成员只有通过单位组织才能获得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必要资源,与之相适应的福利住房制度也随之形成。当时城镇实行产权公有、实物分配、低租金的福利性住房制度,政府和单位组织承担职工的住房建设、管理和维修养护等全部责任。 住房的实物分配是再分配体制下住房保障制度的主要特征。从国民收入分配的角度看,住房实物分配属于二次分配范畴,国家对职工工资的住房消费因素做统一扣除,再由各级政府和单位统一按照国家的基本建设计划进行住房建设,并以实物方式分配给职工。相关数据表明,从1952年到1978年,国家共建设竣工居民住房5.13亿平方米。这些新建住房的投入使用,使得城市居民的住房状况有了明显改善。尽管在使用住房时住房职工会向国家缴纳少量的租金,但这种租金是微不足道的,1986年职工房租仅占其家庭收入的1.2%。③ 单位的特殊性质,使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直接内化为个人与单位的关系。社会成员在劳动报酬、生活资源、社会福利等方面资源获取的唯一性,使得他们离不开单位,从而表现出对单位的高度依赖性。在住房问题上,居民对福利分房也具有很大的依赖性,“等国家建房、靠组织分房、要单位给房”的“等、靠、要”思想影响着人们对住房消费投入的积极性。居民投入不足以及国家资金的持续性“入不敷出”,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住房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甚至出现下降的趋势。1978年,全国城镇人均居住面积从解放初期的4.5平方米下降到3.6平方米。城镇缺房户869万户,占当时城镇总户数的47.5%。④ 再分配体制下的住房福利,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住房平等。单位制度是建立在阶级出身、户籍、职业等外在标准基础上的,在消灭旧的社会不平等的同时,单位制度又在一定程度上制造出了新的不平等。单位中的住房福利制度是以平均主义为导向的,然而,事实上再分配下的住房福利依然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不平等。住房水平和状况是由单位在整个社会上的位置以及个体在单位中的位置决定的。在住房由单位解决的年代,单位的效益好房源就丰富,反之,则住房难以保障。在同一个单位内部,分配也并非公平。住房实行的是行政性管理,分房的标准是打分制,级别、工龄以及贡献都成为确定住房条件的重要指标。住房福利分配甚至成为权力支配模式,从而造成了分配关系的扭曲和不公平。1988年,在北京市的调查中发现,住房分配存在以政治身份和行政级别为基础的群体性差异:干部与工人的差异;党员与一般非党员群众的差异;中央与地方的差异;“全民”与“集体”的差异。⑤因此,“如果说旧住房体制在工业化初期起过积极的保障作用;那么到了20世纪70年代的发展阶段,这种只覆盖城镇社会一部分人的住房福利制度,既无法体现社会保障功能,也无法满足社会的多层次住房需求”。⑥ 2.市场转型与住房制度改革 中国改革从一开始就具有典型的市场化取向,市场经济从无到有,迅速成为经济生活秩序的建构者。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动力。中国的市场化改革是由政府主导的,资本与权力相结合主导着改革进程。资本与权力结合引发的一个后果是“过度市场化”,即市场社会的出现。市场社会意味着市场的强势逻辑在建构社会秩序,社会生活被整合到经济生活中,整个社会生活处于一种缺乏基本自主性的状态,住房、医疗、教育等众多关系民生的领域,都曾一度在市场机制的主导下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