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代表着一个时代之谜。 初眼看来,外国观察家经常对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两个相去甚远的形象感到困惑:在经济方面,中国作为国际分工中的世界工厂是扩大贸易和全球生产的先驱,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感受到中国经济实力的影响。但是,在政治方面,中国仍然由一个威权政权统治,它在过去30年里席卷欧洲、拉丁美洲、亚洲和其他地区许多国家的第三波民主化这一强大的政治潮流中置身度外。从常识而言,人们无法理解为什么一个国家能在如此深度参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同时,又能保持一个被普遍认为是上世纪遗产的政治体制。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又为关于中国的辩论增添了新的变数:许多西方国家正在辩论是否将银行国有化,中国突然被视为资本主义的救世主。这一切都使中国的政治与经济貌似相互矛盾的性质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令人迷惑。 中国之谜(China puzzle)已经引起关于经济发展,民主化以及该国政治变迁前景之间联系的激烈辩论。在经验层面,“大多数中国问题专家都同意以下关于中国政府未来前途的三种主流理论之一:(1)它将走向崩溃,(2)它将迎来民主化,(3)它将延续威权统治”(Nathan,2006,p.177)。这些关于政治变迁的不同观点基于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视角:第一种强调结构性因素,包括民主在社会、经济和文化上的必要条件,第二种则将政治体制看作是政治行动主体战略选择和互动的结果(Colomer,2000)。这两种视角在关于经济发展是否必然导致中国民主化的问题上存在着尖锐分歧。 在本文中,我们首先回顾关于中国民主化前景的辩论。笔者指出,结构性视角没有能够把中国党国(party-state)采取的各种策略性回应纳入分析之中,因而存在许多缺陷。同时还要指出,虽然能动性视角对中国的情况更具解释力,但它仍需要进一步扩充其概念以捕捉党国发生的多种变化,从而超越威权国家与民主国家这一简单的二分法。随后,笔者提出一个受全球化辩论启发的国家构建(state building)的分析框架。从国家构建的角度看来,过去30年里中国党国体制内部发生的变化可以被视为对全球化挑战做出的回应。一方面,这些回应没有周密的计划,也没有统一的意识形态基础,往往是该政权面对各个时期具体挑战做出的反应。另一方面,党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已决定,它将以促进经济增长来争取政治生存(political survival),而拒绝选择西方式的民主化。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它愿意吸收各种不同类型国家的经验,不断增强国家能力。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许多发展中经济、转型经济以及发达经济中的政府或者削弱自己对经济的干预或者把自己转变成守夜人的角色,唯有中国的党国体制一直在积极建设国家能力,将自身变为一个具有六面特征的魔方国家:即威权主义国家、新自由主义国家、发展主义国家、掠夺型国家、改良社会主义国家与公团主义国家。正是这个六面的结合使中国成为经济发展的领跑者,并使中国避免了参与第三波民主化。 结构性视角 有关中国民主化前景的结构性视角可分为三派。一派强调威权国家得以延续的结构性要件。该派认为,由于国家的治理能力以及曾经维持威权国家的来自人民的支持已经严重弱化,威权政权的崩溃将指日可待(Chang,2001)。另一派强调民主化的结构性要件。它认为,中产阶级的出现和教育的普及为中国走向民主化创造了有利条件(Gilley,2004)。第三派则强调中国威权政权的韧性。它认为,欧洲民主政体的崛起是由欧洲大陆封建时代特殊的社会结构造成的。而中国前现代时期的社会结构与之有本质上的不同。因此,即使当中产阶级出现后,民主也没有成为一个政治上的解决方案。基于同样的原因,中国未来的政治变迁将最有可能走向法治,而不是西方式的民主化(Pan,2006)。 崩溃论强调以往维持威权政权的条件正处于逐步衰落的状态。根据这一观点,中国的党国体制已经抛弃了毛泽东时代的社会控制机制。对于中国人民而言,它在从全能主义转向威权主义后已经失去存在的价值。近来,各种社会群体对于威权统治的不满日益加剧。普遍腐败已经成为威权政权面临的最大威胁,因为它“远比其他事物令中国人更为愤怒”(Chang,2001,p.269)。低效率的国有企业将迟早倒闭。银行内部隐藏着巨额不良贷款。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的影响最终将造成大规模失业(Chang,2001)。“尽管其经济发展和进步令人惊叹,一系列自我毁灭性的发展趋势正在削弱中国最重要的政治制度——国家和执政党”(Pei,2006,p.206)。最后,这些问题“可能导致这个共产主义政权在数年而不是数十年内崩溃……所有导致真正大规模崩溃的要素都已具备……问题是什么将成为导火索”(Shambaugh,2008,p.25)。 民主化论与崩溃论一样采取结构性视角,但更强调民主化的结构性要件。它认为,当人均GDP达到3000-10,000美元(根据学术研究),威权政权就会走向崩溃。根据世界银行2002年的评估,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中国人均GDP已达4000美元左右。中国在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已经开始出现公民社会、日渐增强的法治以及与外部世界前所未有的互动。同时,经历过长征的一代已经离世,威权政权的“老兵”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今天,即使在中国共产党内部,人们也开始讨论民主。此外,军队开始被非政治化,一度在政治和经济领域具有强大实力的人民解放军将领现在已不再占据政治局常委的席位。尽管反民主的儒家思想的确是中国社会政治价值观的核心,但是目前中国是非民主国家这一事实并不等于它将来也不能成为民主国家。历史上每一个社会在转型为民主国家之前都是非民主的,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世界其他地区的国家都是如此(Gilley,2004)。